学校网站 ENGLISH

回眸2021: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04月14日 浏览次数: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人才是兴邦之计、强国之本,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2021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和发扬党的百年奋斗精神与宝贵经验,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为指引,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在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充分涌流的人才成长发展新格局,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坚决落实中央巡视整改,以实际成效开创新局面

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将巡视整改任务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全面会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对标对表整改台账和整改清单,找准堵点、疏通痛点、消除盲点,逐项分解,真正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确保每项任务扎实推进。特别是在人才队伍统筹谋划、人才精准引进、优化引才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充分研究,聚焦人才引育用留难点痛点问题,召开各类整改工作会议62次,提交报告和支撑材料36份,找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式和具体措施,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围绕整改全年先后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人事人才工作改革举措(13项),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确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重点人才项目再创佳绩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急需和“三农”工作需求等重大业绩贡献为导向,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自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来,各类“国字号”人才总量增加92人,增长幅度达40%。其中,2021年,谯仕彦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总数增至13人次,实现“十二五”以来院士增选“不断线”。1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8人入选国家青年创新人才项目,1人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设岗位项目,5人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项目,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各类人才项目保持强劲势头,国家级人才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入选总量均比上一年增加50%左右,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加强师资队伍统筹谋划,新时代人才布局再开新章

坚持以党管人才为根本点,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育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的发展思路,通过国内外一流高校对标分析,以及校内多轮次调研探讨,编制形成《“十四五”师资队伍与人力资源专项规划》,助推人才优先发展、教师分类发展和校院联动管理等。在此基础上,逐个梳理全校30多个一级学科、近80个二级学科的师资队伍现状,坚持优化调整人才引进结构和层次,按照基本保障类、新兴前沿交叉类、经费自理事业编编制等分类下达“十四五”期间各单位专任教师进人指标,实现人才定向精准引进。聚焦生物育种、农业绿色发展、营养健康等前沿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需求,预留300人左右进人指标统筹使用。丰富用人举措,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盘活编制资源,探索启动经费自理事业编制的有效使用;修订教职工延迟退休规定,完善学科带头人接续,将梯队建设、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出台专任教师校级返聘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已退休高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推动“315人才引进工程”升级版,精准“选才”再创新成就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15人才引进工程”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51人,人才队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专任教师队伍力量不断充实,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学历结构日趋改善。引进的70%高层次人才进入到9个“双一流”学科,优势学科人才厚度显著提升。2021年,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强校”工程,着力引进符合国家急需,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思维的“潜力股”,全面启动“315人才引进工程”升级版,重新修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增加人岗匹配精准度论证,确保人才引进高质高量。在人才引进层次中设置青年研究员岗,满足学院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合理布局人才层次。坚持校院两级、部门协同、学院为主的工作机制,压实各二级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主体责任。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以团队方式引进领军人才,建立“大师+团队”的队伍建设模式,实行“一事一议”,随时上报即时论证,成熟一个落地一个。对167名各类型人才评议,专任教师中104人获批入职,其中杰出人才21人,占比首次突破专任教师的20%。

谋划“2115人才发展培育支持计划”升级版,全方位“育才”再现新发展

对标中央破除“五唯”精神,坚持外引内培、同向聚合,在“破”与“立”中加快形成人才雁阵格局,打造一支新时代战略人才力量。首批入选“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人才及创新团队对当年全校关键业绩贡献达到95%以上。2021年,全校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25人,其中21人来自“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占比为84%。同时,对141名入选人才和88个创新团队启动中期评估,全面了解工作状态和任务进展情况,精准判断人才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痛点、堵点。谋划启动战略科学家与顶尖业绩团队支持计划、教学团队支持计划、人才培优行动、中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深挖人才队伍发展潜力。坚持实践标准,重点培养拥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能够勇于担当起“国之重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

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职称聘任改革再现新举措

严格贯彻中央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坚持分类评价,增加同行专家评价环节,推行代表作制度,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再“以论文论英雄”。特别是畅通破格晋升渠道,重点考察重大业绩,在“破年限”的同时实现“破业绩”,破格人数由个位数升至11人。为引导教师深度参与社会服务和产业、行业发展,实际解决“三农”一线问题,增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系列教师岗位,建立起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多通道教师发展体系,为突出贡献、树立标杆。为此,学校单独设置该系列二级、三级岗位,严格标准、严把程序,真正遴选出有重大贡献的教师,提升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完善激励约束并重的长效机制,专任教师考核再添新气象

强化教师岗位目标管理,落实教师基本岗位责任制,不断激励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2021年度,学校层面数据教师工作量考核达标率为90.2%,达标率比2020年提高2.9%。3年来,学校通过不断完善的分类评价举措、优化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各类人员工作量较上年度均有所提升。学校还设置勤奋敬业奖,表彰奖励工作量排名前100名的优秀教师,奖励对象约占各级专任教师人数的5.2%,对工作量未达标教师进行预警提醒和教育指导,并按一定比例扣减下一年度基本岗位津贴。对照岗位合同签订内容,开展2021年新机制普通人才聘期考核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一人一策助力人才发展与成长。作为“315人才引进工程”引才的首次聘期期满考核,学校通过校外第三方与人才工作分委员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申请优秀人才岗位的16名期满考核普通人才进行评议选拔,其中,8人升层次聘任,8人续聘第二聘期,达到了考核督促、肯定工作、勉励进步、鞭策后进的目的。

将博士后纳入人才队伍统一建设,招收培养取得新成效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将博士后纳入学校人才队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出台了“1+1+4”博士后改革系列文件,包括1项改革意见“谋布局”,1项管理办法“重落实”,4项有关规定“抓突破”,实现博士后培养与人事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设立博士后兴农青年学者岗位、合作导师“减负”支持与奖励计划、设立三亚研究院博士后专项等,全面落实博士后倍增计划,2021年,博士后全年招收160人,首次突破150人,与2018年相比接近实现翻番,全校在站博士后人数344人,首次突破300人,2021年全年出站博士后81人,留校工作26人,占出站人数的1/3,博士后队伍成为学校专任教师的重要“蓄水池”。在站博士后王蕾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人社部党组书记、部长张纪南一行亲临学校博士后成果展区,对学校博士后培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博士后带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很“接地气”。

扎实推进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新目标

作为选拔和评鉴人才的重要基础,干部人事档案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涉及教职工职务晋升、薪酬、社保、人才项目申报以及财产公证等诸多切身利益。学校按照上级部门工作要求,推动学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专项审核各项任务,全面梳理审核范围内1978名教职工档案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并指导解决各类问题2万余条,努力为每一位教职工构建一份材料齐全、整理规范、信息准确的人事档案。坚持以审促改,以改促建,大力推进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完成全部在职干部人事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和关键信息提取。建成配备智能密集架系统、RFID档案管理系统、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的现代化档案库房,为人事档案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构筑了坚实屏障。

  

合理统筹配置人力资源,合同聘用制用人引入新机制

合同制人员是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服务、科研辅助、后勤保障等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从内部治理体系的小切口—学院管理岗位设置入手,在学院增设63个校聘合同制管理岗位,增加学院用人自主权,通过2021年全年2次招聘,有效改善了学院管理队伍结构,注入年轻活力。深化合同制人员改革举措,调动合同制人员积极性,首次在校聘合同制岗位上设置高级管理职员岗位,探索了新时代合同制人员职业发展晋升通道,为合同制管理人员树立了标杆、典范和样板。

践行“学党史、办实事”,助推人事管理服务更上新台阶

坚持“凡有问题必有调研,重点问题深入重点调研”,“凡有政策必有宣讲,重点政策重点宣讲”,先后组织了近30场院系调研、教师代表座谈会,10余次政策宣讲会,推出“一图读懂新政策”系列推送等。牵头协调13个职能部门,搭建“线上入职转单手续”,平均办理时间从过去3天缩短到3小时内,提升了新教工对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第一印象。调研清北人师校院薪酬两级管理、宽带薪酬等薪酬体系建设和改革,谋划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履行“暖七条”承诺,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解决人才在经费预算调整、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来,人事人才制度改革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高校、校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人事人才部门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政策研讨、经验交流。近期,新华社对学校的人才分类发展、科学评价遴选、创新团队建设等进行了连续3篇的报道,累计点击量超过270万次。教育部约稿《中国农业大学: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经验做法,充分体现了学校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国家人才需求和“三农”战略需求的使命与担当。


2022年,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人才强校”升级版,进一步突出人才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精准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升级版,“2115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升级版,博士后“倍增行动”工程等,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举措,转化为有效措施,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农业人才中心,加速集聚更多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供稿:人事处

供图:人事处

编辑:马文哲

责编:于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