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反刍料,一片尚待深耕的蓝海

农民日报 2022年08月1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少斐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一处肉牛养殖场。 张国锋 摄

2021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超过2.9亿吨,猪料占比约44.6%,禽料占比约41.4%,牛羊等反刍动物饲料占比仅为5%。5%的比重很低,却给反刍料产业带来无限想象空间。随着国内牛羊肉及奶类消费的增长,我国反刍动物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而国内工业饲料产量远低于标准化养殖需求,反刍料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反刍料大会上,记者与养殖业诸多专家和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了解反刍料产业前景及存在问题,分析行业发展经验,寻找未来前进方向。

三分天下,可望比肩猪料禽料

近年来,猪料、禽料市场渐趋饱和,反刍料则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蓝海。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梁海军介绍,过去10年间,我国反刍饲料产量从2011年775万吨增至2021年1480万吨,累计增长91%,较饲料产品平均累计增幅高出了2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受饲料原料高价递延等因素影响,饲料生产呈现下行趋势,而反刍料产量逆势上涨,同比增长2.8%。

“目前我国工业饲料产量远低于标准化养殖需求,牛羊配合饲料入户率仅为35%。”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说道。这意味着反刍料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具有巨大增长潜力。

反刍料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畜产品需求增长。黄庆生表示,根据推算,我国人均肉类、奶类消费峰值分别能达到75.7公斤、59公斤,而2021年这一数值分别为69.6公斤、42.5公斤,仍存在一定的消费增长潜力。

伴随消费的旺盛,我国牛羊肉和乳品生产也在稳步增长,但仍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据了解,2021年我国牛肉进口量为233万吨,自给率为75%,乳品进口量明显增加,自给率仅62.8%。

反刍畜产品生产空间还有多大,反刍料的蓝海就有多广。


“未来,反刍料可望与猪料、禽料三分天下。”河南省饲料工业协会会长、河南亿万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革说道。这代表了业内人士对反刍料未来发展的普遍信心。


大型农牧企业纷纷入局,中小型企业也尚有很多发展机会,百花齐放,各有所得,是反刍饲料行业的现状。


“前几年我们公司开始聚焦反刍饲料板块,投入大量资源,不惜一切代价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反刍饲料业务已经连续三年保持50%的高速增长。”新疆泰昆集团技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吕刚说道。像泰昆集团这样提早布局反刍料的饲料企业,近几年都分得一杯肥美之羹。


“在疫情、原料涨价、大集团整合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认识到要全面发展,降低市场风险,抢占新的市场增长点,对反刍料业务越来越重视。”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室主任王芬表示。



寻草问木,扩大饲料原料来源


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不同于猪禽养殖,既需要玉米、豆粕等精饲料,还需要干草、秸秆等粗饲料。


随着牛羊养殖量的增加,粗饲料短缺的问题日益明显,干草进口量价齐飞。如何开发利用更多粗饲料资源,成为反刍行业正在探索的方向。


近两年,每到花生收获的季节,河南省的一些养牛企业便会买来花生摘果机,放在自己的饲料存储场上,农户拉来刚刚收获的花生秧果,免费使用摘果机把花生果实摘下来带走,留下花生秧给养殖场。花生秧正在成为当地牛羊粗饲料的重要来源。


“花生秧富含粗蛋白、粗脂肪、各种矿物质及维生素,质地松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且价格低廉,是一种优质粗饲料资源。”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付彤说道。


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花生种植面积正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而稳步增长,2020年达到7000万亩左右。河南作为全国第一花生生产大省,种植面积1700多万亩,花生秸秆产量340-510万吨。


花生秧作为粗饲料资源,还有巨大开发潜力。据了解,受到收获、加工及储存中的损耗和霉变影响,花生秧目前饲料化利用率不足50%。


“为了提高花生秧利用率,我们在合作基地采用直收秧果分离机,在地里完成收获和摘果过程,这样收获的花生秧叶片脱落少、杂质少、质量高,再通过青贮、制粒、制粉等加工方法,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付彤介绍。


据了解,为了拓展花生秧销售渠道,河南正阳县建立了电商平台,并推广以“花生秧银行”“双无偿”为主的收贮模式,解决收贮过程中的资金、结算、场地等问题。


“花生秧前两年销售价是每吨500-600元,今年已经涨到了每吨1000多元,还供不应求。”付彤说道。


花生秧缓解了粗饲料短缺问题,其销售火爆也反映出当前缺口依旧很大。根据《“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要达到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目标,优质饲草缺口尚有近5000万吨。

除了利用花生秧等草本资源,业界还关注到木本资源的开发。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和立文介绍,桑叶和构树等木本资源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经过适当加工处理,也能成为比较优质的粗饲料,扩大我国反刍动物饲料来源。

“我国有36亿吨左右地缘性非常规原料,如果通过生物发酵等技术加以利用,能够变废为宝。”郑文革表示。

研精究微,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羊肉如果没有脂肪,吃起来太柴;脂肪过多,吃起来又太腻。以肥瘦相间、汁水饱满最为可口。

“品种和营养是影响羊肉品质和风味的最重要因素,但品种的培育很漫长,营养素对肉质的影响是最直接有效的,品种的良好特性必须有相匹配的营养才能完全体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罗海玲说。

羊在胎儿时期的营养摄入和发育情况也影响羊肉的品质和风味。如果母羊怀孕期间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到胎儿肌纤维的发育,羔羊出生时,肌肉发育数量已经固定,出生后只是肌肉直径增加。但脂肪不同,其细胞数量和大小都在增加。

为母羊补充何种营养素,能够让小羊肌肉与脂肪达到最好比例?这是罗海玲团队思考的问题。

“我们研究发现,妊娠期补充叶酸除了提高母羊的免疫力外,还能够调控胎儿血液供应,促进消化道的发育,提高新生羔羊的肌肉含量和初生重以及羔羊的免疫力等。”罗海玲团队经过7年多的研究证实了叶酸对反刍动物发育的调控作用,修正和完善了经典反刍动物营养学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不需要在日粮中添加叶酸等维生素B族。

除了肌肉发育问题,罗海玲团队还注意到反刍动物产品的滴水损失问题。

把一块鲜肉放在盘子里,肉里渗出的血水很快就会覆盖盘底。血水渗出代表着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质的损失,每一毫升汁水带走了112毫克的可溶性蛋白。

罗海玲团队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和番茄红素都能够提高肉羊体内的抗氧化性,进而降低滴水损失。以干草提取物为例,在肉羊养殖中补充这一物质,能够降低0.5%-0.8%的滴水损失,如果全行业推广,可以降低20-31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罗海玲团队的系列研究,反映了反刍料领域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斌介绍,不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利用率存在很大差异,只有了解不同动物的消化特点,才能够合理地选择饲料原料和添加剂产品,以达到饲料配方的最优化,最终实现健康高效的生产目的。

越来越多的反刍料企业也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反刍动物消化生理结构与单胃动物截然不同,要研究其消化生理规律,才能开发出满足反刍动物营养需求的饲料及添加剂产品。”菲迪集团副总裁、北京亚禾营养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建林说道。

目前,反刍料领域还有不少问题亟待科研攻关。姚斌表示,瘤胃粗饲料消化率、高精料饲喂模式导致瘤胃健康、甲烷排放造成饲料浪费和霉菌毒素污染等问题,都是反刍饲料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农民日报》2022年8月18日6版


责任编辑:刘正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