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立德树人论坛 | 廖小军:知农爱农,矢志兴农

2022年09月09日 浏览次数:

尊敬的姜书记、孙校长,各位领导,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食品学院“果蔬加工教师团队”的廖小军,团队今年有幸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非常感谢学校把这个难得的发言机会给了我们。我发言题目是“知农爱农,矢志兴农”,今天代表团队从三个方面汇报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做法。

从小我到大我,矢志兴农

我1985年上大学,家里以种菜、卖菜为生,可一直存在种不好菜、卖不好价的问题,考大学时就选择了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目的很简单,想通过学习专业改变家庭种菜的难题。但在大学学习中,我发现小家的问题其实是广大农村家庭的一个缩影。这让我重新思考大学该为谁学、如何学、怎么用才能解决千家万户菜农、果农的问题。

求学过程中有幸遇到了周山涛、刘一和、蔡同一三位先生,他们身体力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我点亮了一盏“心有大我、科技报国”的指明灯。95年加入了果蔬团队,和胡小松、倪元颖等老师一起愉快合作,在团结、和谐的环境中逐步成长。

这些年,我们牢记“学的是农业知识,服务的是农业产业”,我们开展苹果加工研究,使我国的苹果加工业由“小而弱”变为“大而强”,让农民种植的水果卖得出去、钱挣得回来,解决了卖果难的问题;在新疆,团队开展番茄加工的技术创新,提升了番茄酱质量,使得茄农受益,为边疆稳定、民族和睦贡献了力量。最近,我们又在贵州等偏远地区开展辣椒加工技术服务,为乡村振兴出力,把落地的技术教给农民。

从经师到人师,传道育人

成为老师后,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要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三农真正有用的人?经历告诉我,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身上要有能力”,二是“心中要有信仰”。

毕业后我在食品厂干过三年,经历了车间轮岗、昼夜值班,一天工作12小时,与工人师傅一起安装、调试生产线,共同修理机器,特别充实,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难题。短短三年时间,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认准人才培养中“实践对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学以致用”才是真本领。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10年就率先建立本科生生产实习平台。老师们都以身示范,坚持带着问题,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信仰对学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做到“知农爱农、知行合一”,把“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根植于心。入学第一课学习《树》《路》《家》三部曲感受团队文化,毕业时有“最后一堂课”的主题教育,组织毕业生赴红色基地和企业学习,让学生体悟老一辈革命家、新时代楷模的爱国奉献精神,培养立志许党报国、为民服务的的高素质人才。

从传承到创新,敢为人先

从先生们身上学到还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做接地气的研究”。上世纪80-90年代,北方没有蔬菜,需要从海南岛、湛江等调运,但那时没有冷链,菜到北方基本上是烂一半、好一半,损失非常大,蔡同一先生为了获得“南菜北运”过程中的实时实验数据,亲自跟车,火车出了事故,他受了重伤,成为了一个三等甲级残疾的专家。还有他们把最先进的气调技术推广到苹果贮藏、把最先进的膜技术应用果汁加工,解决了当时生产中存在的许多难题。这些年来,秉承老一辈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研发的“超高压”技术解决了保持果蔬新鲜的技术瓶颈,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标准,实现了技术、标准、产业三个从无到有。

“搞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研究,就是要做接地气的科学研究,既要老老实实做,还要努力创新”。这样的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益求精的“果蔬人”。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们对学生们要求越严格,现在他们的进步就越大、收获也越多、成长也越快。目前团队培养的学生已成为了学科带头人、高校副校长、政府部门负责人,还有国际标准的牵头人、品牌创始人、创新创业路上开拓人。

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心有大我,精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黄大年精神,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争当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学校还有很多优秀的教学团队,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更有特色,值得我们团队学习。

明天就是教师节、中秋节,祝大家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马文哲

责编:于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