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学术·专题讲座 | 土地学院举办首期“沃土·学术沙龙” 共话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景与个人发展

为了传承学术脉络,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以良好的学术氛围迎接120周年校庆,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搭建了“沃土·学术沙龙”交流平台。6月11日,首期活动在土化楼5层报告厅举办,邀请李保国教授围绕“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景与个人发展”主题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本次活动由土地信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郭浩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615110951.jpg

以社会背景与时代变迁为切入点,李保国教授分析了当前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如技术革新迅猛、发展前景难测、焦虑感加剧等,同时强调了国家对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迫切需求。结合《5000天后的世界》《失控》等著作的启示,他指出了人工智能(AI)为人类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李保国教授认为,科研人员要深谋远虑找准方向,在快速变化中找到立足点和发力点;要持开放态度拥抱AI,积极学习并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依托农大特色资源,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要促进团队协作发展,加强内部协作与外部交流;要持之以恒深耕专业,在各自领域坚守初心,持续探索。

微信图片_20250615113447.png

在互动环节,学院青年教师踊跃提问,与李保国教授就多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如“现阶段个人研究方向如何与学科发展和学院规划结合”“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向技术应用转化”“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评价标准应如何调整”“如何看待AI推导的因果关系与传统辩证思维的关系”“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如何看待和突破传统学科边界”等。

微信图片_20250615113501.png

院长孙丹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社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土地作为农业根本的地位是确定的。他鼓励科研工作者在信息化时代,善用平台、拓展思路,积极参与学院“十五五”发展规划制定,努力将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个人发展与学科前景的有机融合。

微信图片_20250615113515.png

学院师生以及来自海南大学、吉林广播电视台、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等校外单位共计6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期活动。

供稿: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供图: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