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学术·专题讲座 | 理学院邀请我校原校长江树人教授作农药学科发展历史与成就专题报告

5月12日下午,理学院举办“百廿学术”应用化学系及农药学科文化系列活动、教工化一党支部“化育英才”系列活动。我校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江树人教授应邀作题为《辉煌创业史——农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成就》的专题报告。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洪栋,院长王鹏,副院长张振华、张莉,工会副主席刘丰茂及教工化学第一、第二党支部党员,应用化学系、化学系教师和学生代表共8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教工化学第一党支部书记段红霞主持。

1747707138740047298.jpg

理学院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李洪栋致辞,代表学院对江树人教授回到学院为师生讲述学科奋进故事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农业化学学科源流肇始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艺化学门”,与学校办学历史同根同源,农药学专业建立七十余年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教师弘扬百廿农大精神和农药学科创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再建新功。为进一步发挥“五老”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年方面的重要作用,学院关工委特聘任江树人教授为学院关工委顾问,李洪栋向江树人教授颁发聘书。

image.png

段红霞介绍了报告人履历。江树人教授1944年生于安徽全椒,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并在多个国家级学会和协会中担任理事长或副会长。他学识渊博,成果卓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和广泛影响力。

报告中,江树人以宏大的视角在回顾中国农业大学的悠久历史和卓越地位的基础上,聚焦传统优势的农药学科,深情讲述了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辛创业历程及其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他特别提到了学科奠基人黄瑞纶教授和胡秉方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卓越学科贡献,缅怀了前辈们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的奋斗精神,感恩正是学科先驱们以其高瞻远瞩的视野和雄厚的化学根基建立和发展了涵盖新农药创制,剂型及制剂加工,生物活性测定,应用与施药技术,农药残留和环境归趋的全链条完备的农药学学科特色体系。

江树人系统梳理了农药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70多年来农药学科校友已遍布农药及其相关行业各部门,如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等,并成为骨干力量,引领着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现代农业高速发展。他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语重心长地勉励在场全体师生,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我国农药事业的时代使命感,更要肩负起推动我校农药学科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image.png

报告互动环节中,青年教师代表、教工化一支部委员刘雪科和学生代表踊跃提问,就农药工作者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如何面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问题向江老师请教。江老师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求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经历,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他特别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是保持身心健康还是提升业务能力方面,严格的自律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并以“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名言与参会师生共勉。江老师的真知灼见和人生智慧让在场的全体师生深受启发并产生强烈共鸣,青年教师代表、教工化一支部委员徐勇代表教工化一、化二支部全体师生向江老师送上鲜花。

image.png

理学院院长、农药学科带头人王鹏作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全院师生再次对江树人教授回到学院莅临指导和精彩报告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王鹏指出,江老师的报告既是一部生动的农药学科发展史诗,更是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课。他强调,江老师所讲述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胸怀家国、无畏艰难、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农药学科乃至整个理学院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他勉励全体师生要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续写农药学科新的辉煌篇章,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活动是应用化学系及农药学科传承学科文化、凝聚师生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与会师生纷纷表示,通过现场聆听学科建立和发展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江树人老师的报告和教诲,不仅加深了对农药学科光辉历史的了解,增强了学科荣誉感和自豪感,更激发了个人投身学科科研、服务国家的热情和决心。

1747707203291091610.jpg

讲座结束后,学院关工委“读懂中国”探访团成员,校级样板党支部、本科化学第二党支部的张雨萌和冯筱涪两位同学对江树人老师开展了访谈交流,两位同学从个人经历与初心溯源、时代变迁与发展感悟、学科建设与科研育人实践、教育管理与青年教师培养、对青年学生的期望与寄语等方面一一提问。江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和饱含深情的讲述逐一回答,言语间既有对青年教师“传帮带”机制的深刻思考,更流露出对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的殷切期望,令同学们深受感染。

供稿:理学院

供图:理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