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学术·专题讲座 | 人发学院举办“问题意识构建:如何让困惑自动转化为真问题?”主题讲座

5月9日晚,由人发学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主办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能力培养”系列学术讲座2025年第3期在线上开讲。本场讲座邀请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管理学院的刘一伟副教授带来“问题意识构建:如何让困惑自动转化为真问题?”的专题分享。高静华副教授主持讲座,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与,旨在提升研究生学术写作及研究问题发掘能力。

刘一伟老师首先以“为何产生学术焦虑”为切入点,指出学术写作中因选题泛化、实践困境与质量要求引发的普遍焦虑。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中层化的问题建构”是破局关键,通过限定研究边界、提炼群体特征与挖掘社会机制,既能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又能搭建微观经验与宏观结构对话的桥梁。接着,刘老师结合公共卫生治理、失业潮等多元案例,指出深度剖析社会现象的本质逻辑,可为学术研究赋予理论穿透力与现实解释力,从而以系统性思维应对复杂社会问题。

讲座核心聚焦“真问题的三个诞生地,刘老师深入剖析了问题意识的核心来源。一是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他以直播带货的“非理性繁荣”打破消费者理性决策预设、“躺平”现象与经济增长激励模型的矛盾等为例,说明理论重构的必要性;二是政策与现实的反差。通过解析乡村振兴中产业政策“空转”现象,揭示了政策预期与地方GDP导向实践的深层矛盾;三是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产生问题意识。从传统学术范式与“人机协同”模式的冲突,到跨学科解释数字经济就业的壁垒,强调差异对比对激活问题意识的关键作用。

讲座最后,刘老师在方法论层面进一步提出“问题导向、范式融合、动态优化”的复合分析框架,剖析学术研究中认知负荷超载与情感压力导致的焦虑困境,并分享了“期刊定位—格式规范—修改反馈的学术成果传播系统化策略。

高静华老师在总结中高度评价刘老师的分享并表示衷心感谢,期待未来能够再次邀请。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刘一伟老师结合实例解答了议题资源获取不足、细化研究问题切入点、研究与政策导向关系、跨学科融合研究、研究创新担忧等困惑,为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与思路启发。

供稿:人文与发展学院

供图:人文与发展学院

编辑:欧阳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