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3月24日,由中国农学会组织的“盐碱地高效修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评价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会议对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胡树文教授团队“盐碱地高效修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进行权威评定。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科技评价处周宪龙处长主持,中国农业大学成果管理处牛爽处长、资环学院院长袁力行教授出席会议。
牛爽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成果评价会不仅是对“盐碱地高效修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次促进,希望通过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推动盐碱地治理取得更大成就。
袁力行指出,盐碱地治理关系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树文教授团队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期望通过此次评价会,进一步优化和推广该技术,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需求。胡树文教授在成果汇报中介绍了团队在盐碱地改良方面的突破性工作,他强调,团队以“结构重塑高效脱盐-土壤养分精准供应-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长期扎根盐碱地治理一线,历经15年产学研协同攻关,研究内容涉及改良材料创制、土壤胶体颗粒絮凝、土壤团粒结构重塑、土壤通透性提高、高效脱盐、微生物群落增强、养分循环管理和洗盐废水回收利用,创建了重塑土壤结构的盐碱地治理成套理论体系和系统工程技术模式,为盐碱地高效、低耗、可持续改良利用提供了一套以原创核心技术为支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全国五大典型盐碱区的12个省市、25个县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效斐然。其中,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及山东等地成功实现一次性改良,并连续十年保持高产稳产,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由中国工程院张佳宝院士担任组长的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对项目成果的创新性、工程化应用及推广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针对盐碱地治理面临的脱盐效率低、养分供应匹配度差及洗盐废水回收利用难等问题,开发出系列生物基土壤改良剂重大产品,从土壤结构重塑高效脱盐技术、土壤培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突破了传统物理淋洗耗水大、修复周期长等瓶颈,创建了盐碱地高效修复技术体系。使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4.7%-25.9%,脱盐效率提高5-13倍,实现高效快速脱盐。发明了盐分和pH双响应控释肥料,实现按需精准养分供应,养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创制了洗盐废水淡化与循环利用技术,缓解水资源浪费及其排放带来的环境风险。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1件(其中已转化7件,实现了大额科技成果转化),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已在全国五大盐碱区规模化应用,累计改良盐碱耕地195万亩,改造盐碱荒地18万亩,作物增产15%以上,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实现一次改良,作物当年丰产,多年高产稳产,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次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武志杰研究员担任副组长、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李荣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江苏大学邹小波副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彭文君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亮研究员等知名专家组成。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农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教授和学生代表线上线下参会。
供稿:资源与环境学院
供图: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