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学院科技小院党员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月23日,在科技小院发源地河北曲周,由资环学院党委书记王雯带领,曲周科技小院师生共同学习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师生们共同观看《焦点访谈》直播,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在节目中就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科技小院师生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并就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等政策发表看法。大家纷纷表示将在科技小院的具体工作中进一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乡村改革,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资环学院各科技小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围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展开了深入的学习与讨论。 

资环学院北京科技小院党支部书记王思远说,近期,我认真学习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受鼓舞。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为科技小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科技小院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在助农惠农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党支部积极响应文件精神,聚焦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为农民提供了一系列高效、环保的农业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有了新的思考。科技小院应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新农人,加强与地方党组织的合作,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助农体系。此外,我们还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将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资环学院曲周科技小院党支部副书记严钰表示,作为曲周科技小院党支部副书记,我学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后深受鼓舞。科技小院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扎根基层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科技小院发源地,曲周科技小院党支部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在助农惠农的实践中深化创新、探索新路:首先,筑牢“1+16”党建共同体,推动校地党组织深度联动,通过研究生党员挂职村委助理、组建“红色代办服务队”等举措,将党的组织力转化为解农困、促增收的执行力。其次,强化科技精准赋能,以“121”行动计划为指引,通过建立百千万亩示范方,培育本土技术能手,助力绿色吨半粮技术全域推广。最后,创新惠农模式,联合电商平台组建党员直播团队,推动曲周小米、手工粉条等特色产品品牌化,助力农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双提升。曲周科技小院作为助农惠农的前沿阵地,未来必紧扣国家战略,以更务实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资环学院云南科技小院党支部书记刘秋艳说,作为一名科技小院的学生,我深感荣幸能够参与这一被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创新实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不仅是对科技小院模式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在科技小院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驱动”的核心理念。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更让我理解了农民的真实需求。科技小院通过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帮助农民从“种得好”到“卖得好”,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北京西槐庄科技小院的助农举措值得我们其他所有科技小院学习。同时,我们还致力于培养本地“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作为一名科技小院的学生,同时也是党支部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将以“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为核心,继续为党支部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环学院杭锦后旗科技小院党支部书记蒋雨平说,近期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入阐述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关键历史时期,作为农业高校的学子,尤其是科技小院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一批扎根乡村、了解农民需求的年轻人,而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与国家的需求不谋而合。通过在小院锻炼和学习,我更加明白,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未来,杭后科技小院的党建工作将更加聚焦农业生产与农民需求,强化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进行科学布局与顶层设计,从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入手,抓主要矛盾,逐步推进。这不仅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回应。我们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以实干为基石,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供稿: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