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科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就智能养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深度交流

5月11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姜雨教授带领调研团到访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双方在饲料中心二楼多功能厅开展专题调研交流,围绕智能养殖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等内容,举行智能养殖学科建设与合作交流会。

image.png

我校动科学院院长王军军教授、副院长刘国世教授、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主任吴中红教授及相关教师代表接待来宾并座谈,会议由李建功副教授主持。

image.png

会议首先围绕智能养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展开研讨。吴中红教授率先介绍了动科学院在智能养殖方向的学科建设历程与专业特色。吴中红教授介绍,动科学院自201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以来,依托原有畜牧环境工程、信息管理与畜牧生产团队,构建了10名在职教师在内的跨学科融合的教研架构,涵盖环境生理、智能感知、数据分析等方向,并已获批设立“智慧养殖与动物生产学”硕博培养体系,形成了从课程设置到交叉研究的系统化发展路径。目前,该方向围绕产业实际问题,构建了涵盖动物环境控制、动物行为与福利、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领域的研究教学框架,致力于打造支撑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能+”人才高地。

image.pn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曼菲副教授围绕“智慧牧业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与联盟建设”作了深入汇报。她介绍到,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招收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以来,开发了包括《智慧牧场案例》《智慧牧业导论》《智慧牧场项目开发实践》等一批特色课程,其中《智慧牧场项目开发实践》创造性的设置为11学分的专业必修课,贯穿整学期,组织学生深入21家企业开展实训,项目内容涵盖智慧算法开发、智能硬件部署、牧场数据管理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此外,李曼菲副教授还介绍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导构建的“智慧牧业发展校企联盟”和“司牧”垂类大模型,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学新模式,为智慧畜牧业的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image.png

刘国世围绕“动物科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专业建设及其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作了系统介绍。他指出,该项目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畜牧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充分依托我校动物科学雄厚的学科基础及人工智能教学资源,融合信电学院和动科学院优势,由来自两个学院的30余位教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与学术深度并重。本项目通过“交叉融合+模块教学+项目实践”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产场景进行技术开发与问题解决。2024年该专业首届班级已成功运行,吸引了来自多个专业的优秀学生转入学习,展现出强劲的学科吸引力与人才成长潜力。项目正持续优化教学体系,积极打造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工智能+畜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平台。

image.png

王军军重点介绍了我校在研究生层面实施的“烟台智能养殖专项”专业硕士培养改革。“烟台智能养殖专项”专业硕士在设计之初,依托烟台校区和山东地区畜牧业基础,强调产业导向与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在课程设置方面,该专项围绕智能养殖技术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动物遗传与繁殖、营养饲料、环境控制及生态等主干课程,同时开设《智能养殖初级实践》、《智能养殖Seminar》等交叉学科选修课程,突出实践与案例教学。该专项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专项学生在《智能养殖初级实践》课程中前往行业龙头企业参观调研。在《智能养殖Seminar》课程中,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专项学生拓宽视野。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深入了解产业需求,提升科研与工程素养,毕业后在多家知名畜牧企业和科研单位就业,展现出良好的专业适应性与行业竞争力。

IMG_9327.JPG

在专家座谈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王喜宏副教授、潘香羽博士、李昭宏博士在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等方面为我校智能养殖的发展献计献策。大家一致认为,智能养殖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校际合作、校企联动,共同推动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IMG_9271.JPG

本次会议就建立校际交流机制、共享教学资源等达成共识;双方表示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智能养殖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此次交流促进了两校在智能养殖教育教学、科研平台共建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互通互鉴,为未来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稿:动科学院

供图:动科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