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8月29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专家工作通讯》总编辑徐庆群应邀来校讲授“志愿人生第一课”,与2023级新生畅谈“‘分享’的魅力——关于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志愿人生第一课”是我校学子踏入大学校门的志愿“第一课”,旨在通过专家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基地育人、实践育人等多种形式,提高志愿服务育人的实效性,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家国情怀。通过志愿服务专题教育讲座,让新生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热爱志愿服务,激励农大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增强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决心,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徐庆群以“‘分享’的魅力”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对志愿服务精神进行了诠释。她从1999年成为《北京青年报》的心理热线咨询员以来,足迹已经遍布多个省市的贫苦农村。在亲身参与服务的同时,她时刻关注着一代代志愿者,用笔记录着一路上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她以简朴平实的语气生动感人地讲述了她在多年的志愿者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倾吐了她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心声,在场师生无不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所打动。
通过徐庆群的分享,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志愿者,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志愿者最可贵的是纯粹,志愿服务最宝贵的是持久。”志愿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回报社会;志愿精神,是一种赠人玫瑰、铭记余香的精神,是一种懂得分享而不是付出的精神。她通过一张张图片和文字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优秀的志愿者们,他们是支教、支农、支医的志愿者,是关爱老人的志愿者,是关注残障人士的志愿者,是服务社会、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其中有2004年感动中国“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有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莫锋,有关注农民工子女最执著的志愿者郎坤。从这些无私奉献在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身上,能够看到国家、社会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看到了一种关爱、信念与责任,而这也正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徐庆群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奉献,奉献是一种分享、一种获得。人生就是‘分享’的过程,分享让‘我’变成‘我们’,同时分享分为主动分享和被动分享,志愿服务是主动分享,是最快乐的分享。”志愿者在社会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其建设的是一种文明。通过志愿服务的过程,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认识中国、建设自己的过程,志愿者同时自身能够成为一个建设者。志愿者付出的同时,更多的是收获,明确人生的价值与方向,找到更适合自己锻炼与施展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能够充盈内心,让人变得更加自信。
新生们纷纷表示深受触动,充分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魅力,期望尽快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将自身实践与国家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收获快乐充实的志愿人生。理学院新生巩瑞轩说,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一次机会深入的了解志愿活动,每位志愿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异于沧海一粟,也正是这沧海一粟构成了川流不息,造就了波澜壮阔。“作为一名新时代新青年,我会学习志愿者们“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精神,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以青春之名,赴志愿之行,怀着满腔热情而去,带着满怀收获而归!”人文与发展学院新生王高升表示,分享是一种力量,奉献是一种精神。而志愿服务是主动分享,是快乐的分享。“徐老师的志愿人生第一课令我受益匪浅,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到人与人类的关系,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志愿服务的决心,让奉献连接一颗颗心,让责任撑托起民族复兴的塔基,写当下的中国人,讲好当下的中国故事,让志愿服务之光照亮轩辕大地,让爱挥洒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据悉,今年是我校面向新生第八年开展“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自2016年起先后邀请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魏娜教授、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张朝晖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张强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谭建光教授、奥运冠军杨扬等进校作主题演讲,在新生当中蕴养志愿精神,根植家国情怀。该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校团委负责实施,已连续多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志愿培训,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氛围,实现了在“志愿北京”平台,志愿项目100%登记发布、新生100%实名注册。
供稿:团委
供图:团委
编辑:马文哲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