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学院与北京天福号开展共建交流 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为弘扬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红色“1+1”共建工作高质量开展,为“老字号焕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3月26日,食品学院党委副书记尹淑涛带队赴北京天福号开展红色“1+1”共建交流。此次活动同时作为“食干先锋”党支部书记赋能培养计划“十个一”之“开展一系列企业参访”,为党支部书记提供更多深入行业、贴近实际的学习机会,鼓励其在深入产业一线中探寻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1(1).jpg

本次共建以中华老字号企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深入生产一线,感受中华传统老字号企业的魅力,同时搭建起高校与中华传统老字号企业对话合作的桥梁。师生一行来到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阁老峪村的天福号农庄。农庄依山而建,风景秀丽,是天福号集生态农业、传统技艺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师生一行实地参观了天福号农庄黑猪生态养殖、西班牙工艺发酵火腿生产、有机蔬果种植、林下经济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在炉肉制作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福号炉肉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宋子军老师向师生简要地介绍了炉肉的制作流程,从选料到晾制,再到使用特定的果木进行慢烤,整个过程始终坚持纯手工、无添加的理念。尹淑涛表示:“老字号的生命力在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匠心独运。在机械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和精良打造的传统工艺更显珍贵。这份匠心,是值得食品人终身学习的品质”。

2222.png

在位于顺义区的天福号博物馆,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食品安全总监田影为师生系统讲解了天福号287年老字号的非遗技艺与文化传承。馆内设历史溯源、非遗工艺、创新实践三大展区,通过历史文献、老字号牌匾复刻及传统酱制工具,还原清代御膳贡品“酱肘子”的诞生故事与宫廷传奇,感受老字号从传统作坊到现代产业链的文化焕新之路。一件件展品背后,是对传统标准的坚守,也是对匠心精神的真实呈现,更是传统老字号焕新的创新实践。

在座谈交流中,双方达成天福号党支部与食品学院本科第七党支部共建意向,就继续深化红色“1+1”共建合作、建立思政实践基地、中华老字号焕新计划等方面开展洽谈交流,就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华老字号焕发新生机展开交流探讨。食品学院学工办主任杨婉若指出,此次调研让师生们真正走进了企业、走近了非遗,在感受传统魅力的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食品专业的社会价值。希望未来双方党支部能进一步加强联系、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携手让“老字号焕发新青春”。

组织员侯春艳,团委书记杨彤,辅导员刘宸希、徐飞平、马季陶,酿酒工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徐晓裕,营养第一党支部书记陈子晔,本科第三党支部书记高善行,本科第七党支部书记刘娟参与活动。

供稿:食品学院

供图:食品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491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