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挖掘学院历史资料,赓续畜牧学科文脉,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学术品格与家国情怀,为学校双甲子校庆营造氛围,在汤逸人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动科学院关工委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赓续薪火 强农报国”——汤逸人先生科学家精神学习座谈会暨“口述院史 追牧先贤”第一期。汤逸人先生亲属汤以文研究员、孙晓征副教授等关工委老同志应邀参加,反刍营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郑自彬主持活动。
深情追忆 回溯先贤光辉足迹
反刍营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王先柳带领参会师生回顾了汤逸人先生的一生。汤先生是我国畜牧学科奠基人、家畜生态学创始人,青年时期远渡重洋,于爱丁堡大学、美国农业部潜心钻研,后受聘于联合国任畜牧官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渥生活,于1950年携家人归国,践行“把生命的分分秒秒献给祖国畜牧业”的誓言。他踏遍新疆、内蒙古等牧区,首创家畜生态学科,出版《家畜生态学》专著,并躬身推动细毛羊育种——指导育成内蒙古细毛羊,建立新疆百万细毛羊基地,奠定现代羊业根基。晚年他罹患重病仍卧床编译《英汉畜牧科技词典》和书写数万字的畜牧专业资料,留下14部专著、11部译作及近70篇论文,以生命书写报国华章。
亲述往事 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汤以文研究员深情追忆父亲的家国情怀与家庭点滴。汤先生常教导女儿要独立自强,鼓励她住校锻炼。汤以文分享了自己中学时期与父亲难得的亲密时光——骑自行车出游的温馨场景,言语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她提到,即使在自己上山下乡经历艰苦生活时,父亲也谆谆教导她“要向当地的牧民学习吃苦”,将个人磨砺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汤以文回忆了1978年父亲病危时仍挂念着词典编撰的情景,以及父母之间相濡以沫、共度艰难岁月的深厚感情。汤先生个人兴农报国的情怀、对子女谆谆教诲的关怀和与妻子风雨同舟的扶持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师生。
师生共话 回溯院史引发共鸣
关工委贾志海教授深深感念汤先生的治学严谨与爱国情操,号召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学院关工委委员朱晓萍副教授回忆动科教学过往,当年环境艰苦,但师生们团结一致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探索真知。离退休第40党支部书记孙晓征副教授回忆恩师鼓励其跨学科探索,这成为他鉴定投身畜牧工程研究的原动力,汤老先生还常常教导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这份纯粹的热爱与专注深深影响了他;学院关工委委员富俊才教授着重强调了汤先生人生选择的伟大意义,勉励在场学子一定要传承汤先生的爱国敬业精神;
领头羊计划负责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教授张微表示,听了汤先生的故事深受感触,汤先生历经挫折不改其志,重病缠身仍旧心怀畜牧业发展。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副教授、领头羊计划指导老师和立文、王炳致敬汤逸人先生扎根一线、与牧民同甘共苦的实践精神以及为羊产业发展鞠躬尽瘁的一生。学院关工委青年教师委员刘宁表示,在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开展校史的整理工作,自己在收集汤逸人先生资料时,深受触动,更感念先生为畜牧的突出贡献。关工委秘书杨威和辅导员孟子卓也表示被汤先生的品格所感动,今后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培养知农爱农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代表杜肖肖、王一如、任娜、刘裴裴先后发言。她们谈到,汤老先生的事迹让自己深受触动,对“强农报国”的使命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作为新时代动科学子,她们表示要以汤老先生为榜样,传承动科精神、走进产业一线,不怕困难、踏实肯干,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羊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让个人成长与国家畜牧业现代化同频共振。
铭记风范 传承薪火再启新程
动科学院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郭晓旭对老同志倾情支持学院工作、关怀师生成长表示感谢,对党支部的精心组织表示高度肯定和认可。她谈到,学科先贤的精神是学院发展的根脉,与学科文脉深度交融,老一辈科学家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坚守,正是“强农报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她表示,结合学校双甲子校庆契机,学院将以先贤精神传承为抓手,厚植学科文化底蕴,培育“知农爱农、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学校百年育人事业贡献学科力量。
王先柳代表反刍营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向汤以文研究员和孙晓征副教授赠送羊生肖传统剪纸作品表达感谢。正值端午,学院关工委向参会老先生赠送手工制作的艾草锤,祝愿老先生端午安康,生活美满。
活动由反刍营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承办。反刍营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领头羊计划及学院教师共计27人参与此次座谈会。
供稿:动科学院 杜肖肖、王一如
供图:动科学院 杜肖肖、段禹交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