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近日,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围绕“AI如何助力土地学科与土地学院发展”主题召开研讨会,李保国教授作主旨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刘尚民、院长孙丹峰及学科骨干教师等30余人参会。
会上,李保国教授作了主旨报告,与会教师围绕人工智能对教学、科研、管理的系统性变革展开深度研讨,强调AI技术在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需通过数据获取、课程改革、科研方向调整及硬件建设应对挑战,并呼吁学科体系与时代需求接轨。
聚焦深层技术融合,探索学科交叉方向
会议指出,AI正在重构土地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AI在真实土壤三维结构分析、多维遥感与空间数据处理、实时土地变化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但需警惕传统模型研究因脱离实际数据而边缘化,AI技术需深度嵌入土地科学关键领域,例如土壤分析、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及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等环节,与土地科学核心问题的深度结合。
数据驱动科研革新,构建智能教学体系
针对数据获取与知识更新问题,李保国教授强调,学院需建立“数据-知识”联动机制,如利用AI实现研讨会影像、录音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自动化整理与知识沉淀。年轻教师需深入理解AI底层逻辑而非仅应用工具,同时学科需培养“数据+算法+场景”的复合型人才,避免被技术浪潮淘汰。
规划智能平台建设,锚定学科历史定位
刘尚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新一届领导班子将统筹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力量,推进“土地学院智能体平台”建设。该平台旨在整合土地科学多源数据、模型算法及行业知识库,首期重点开发智能监测、模拟推演和教学交互三大核心模块。会议呼吁全体教师主动参与智能化转型,力争今年年内形成1-2项AI融合标志性成果,“为土地学科在智能化时代抢占国际前沿阵地提供战略支撑”。
此次研讨会为土地学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后续学院将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技术落地,以科技创新赋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供稿: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供图: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