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樊未晨
前不久,“京红1号”高产蛋种鸡和“沃德188”白羽肉种鸡在坦桑尼亚产下了第一批鸡蛋,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种禽实现首次出口,完成了 “零的突破”。为了这一刻,中国农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带领团队一做就是20多年,打开了种禽品种培育和技术攻关的新局面。
“这次出口标志着我国种禽品质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增强了中国自主育种的信心。”吴桂琴说。在过去20多年里,团队已经成功培育了5个蛋鸡品种,累计推广超过65亿只,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实现了中国人每吃两枚蛋就有一枚源自京系蛋鸡的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有两个公司在种鸡的培育上处于垄断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吃鸡大国”,由于没有自主培育的品种,不少需求要靠进口购买。但国内企业引种总是要看国外企业的脸色,时间、数量和质量都没有保障,甚至在一个批次里面出现了“真三假四”的鸡苗,使我国蛋鸡产业发展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让自己的碗里装上自己的鸡蛋和鸡肉。”吴桂琴说。
吴桂琴在养殖场。受访者供图
2008年博士毕业后,吴桂琴来到了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那时,10个品系近3万只鸡,其基本性能完全靠人工一只一只地测定,白天测定,晚上分析,经常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尽快挑选出具备某些优秀性能的鸡。
在大山里的养殖场,她和饲养员住在一起,每天听到最多的是上万只鸡的打鸣声。那时候养殖场里信号不好。休息的时候,大伙儿得在第4根电线杆下排队,只有站在那根电线杆下手机才有信号,给家里打通电话叙叙家常。
在一线工作时,吴桂琴发现饲养员需要给每一枚鸡蛋都写上编码,流程繁琐容易出错。她带领团队设计了条形码标记的方式,让员工通过扫码自动打印,在鸡蛋上贴条码的方式进行标识,大幅提升育种工作的效率。
吴桂琴在从事科研工作。受访者供图
“从无到有”的育种过程经历了10年。吴桂琴细数了这十年来自主育种的周期:纯系鸡的选育需要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要对每一代品系进行分析,找出性能优良的鸡。接着再历经三年,针对选育后的品系进行测定,进一步确定品系性能是否符合选育。等到性能初步成型后,再展开田间试验,观察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产蛋量和饲料转化率等情况,而看着孵化的小鸡养成了成熟的鸡群,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等到品种经过检验,再拿着育种材料去申报审批,还需要至少一年半的时间。这么一来,一个自主培育种禽的诞生,需要差不多十年之久。
在吴桂琴看来,养殖业具有较强的放大效应。一只纯系鸡可以影响到大约24万只商品代鸡。在育种初期,育种人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观察性能的稳定性,确保优质性能可以代代相传,这样等到品种投放市场后,养殖户才能获得稳定收益。
“现在回过头来看,十年是一个冷板凳。但是在育种的时间长河里看,要实现每个环节的可控,这个时间并不算长。育种人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耐得住寂寞。”吴桂琴说。
2009年4月18日,历经十年培育的“京红1号”和“京粉1号”两个蛋鸡新品种对外发布。好几天,吴桂琴睡不着觉,“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种,终于可以摆脱种源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但这一场跟国际市场的较量并没有结束。要在国际种禽产品市场上彻底打开局面,必须用技术创新来提高育种效率。
吴桂琴带领团队开发蛋鸡育种管理系统,不断迭代更新,实现了自动采集、高效分析和智能选择,优化了30多项育种流程,工作效率提高了70%以上,年沉淀育种数据超过10亿条。
另一个“硬骨头”是——研发国产蛋鸡专用“芯片”。基因芯片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发现鸡苗形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到基因组合位点,从而在研发技术层面实现优质基因的遗传。而此前基因芯片依赖国外进口,一只鸡的检测费用高达1200多块,检测周期需要长达3到4周时间,无法满足育种需要。
2014年,吴桂琴带领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经过4年的时间,研发出国产蛋鸡专用芯片——凤芯壹号,价格降低到进口的1/6,建立蛋鸡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展开大规模应用,选种准确性平均提高51%,填补了国产蛋鸡专用芯片的空白,也解决了规模化应用的瓶颈问题。
今年9月25日,作为中国畜禽种业的代表,吴桂琴应邀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届畜牧业可持续转型全球大会。她作了题为《智慧蛋鸡引领中国家禽产业健康发展》的报告。“如今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育种的自主性提高了,可以实现国产化的育种;另一个自信是成本开始降低,可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和检测。”下一步,吴桂琴和团队还在思考,如何不断更新国产蛋鸡专用芯片,培育出更优质性能的品种。
吴桂琴应邀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首届畜牧业可持续转型全球大会。受访者供图
目前,吴桂琴带领团队完成了30多个组合的测定,成功培育出了“沃德”系列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
“‘沃德’是有内涵的,是‘我的’,我的就是‘我们的’,我们的就是‘世界的’。”今年6月,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农业强国 青年担当”主题论坛上,吴桂琴向同行宣布,“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白羽肉鸡,终结了依靠进口的时代,中国人有望实现真正的‘吃鸡自由’。”
在吴桂琴看来,自主培育种禽的出口,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出口。随着国产种禽走出国门,未来饲料业、养殖设备产业、疫苗产业等相关企业会一起走出国门,逐步实现国内养鸡行业的全产业出口。
但这远远还不够。下一步,吴桂琴和团队还有三个“第一”等待实现:要实现质量第一,在每一个品种的生产性能上达到国际领先标准;要实现数量第一,通过持续研发实现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优质鸡蛋;要实现效益第一,通过前沿技术提高饲料使用效率,充分打开国内外市场。“让中国的自主种禽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她说。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