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大学生群体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核心力量。他们凭借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创新思维模式及跨界视野,通过创业与就业双路径深度融入乡村发展。在创业层面,大学生以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如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种植,或通过电商平台打造“基地直供+直播带货”新模式,有效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在就业层面,他们为乡村教育、医疗等领域注入专业人才,推动基层治理向数字化、精细化转型。这种双向流动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才结构优化,2024年返乡大学生数量同比增长37%,带动乡村人才密度提升12%;二是产业升级加速,大学生主导的现代农业项目平均提升土地产出率40%;三是城乡要素流动增强,形成“人才-技术-资本”良性循环。为此,要推动知识青年与广袤田野的深度耦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具创新力与持久性的发展动能。
大学生创业就业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进化的典型表征,其本质是以创新实践为纽带,推动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效益提升的良性互动。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创新单元,大学生创业者通过知识资本与创新能力的耦合转化,在数字经济架构重组、智能制造技术迭代、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等维度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有效贯通了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价值链。劳动力市场供需双向调节机制的动态适配,则从资源配置角度实现了人力资本增值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螺旋式上升。其呈现四大特征:第一,知识转化优势显著。基于系统化专业训练,创业者能在专利研发、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二,政策协同效应突出。政府通过孵化器建设及税收减免等组合政策,构建起“培训-孵化-产业化”支持体系。第三,风险机遇动态平衡。尽管存在启动资金有限和市场经验不足等挑战,但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大量应用场景,数字经济领域初创企业存活率较传统行业提升42%。第四,价值导向多维延伸。新型创业模式如县域经济振兴项目、社会企业等快速发展,2022年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占比达18.6%,有效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既促进人才价值实现,又为产业升级注入创新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正发挥独特作用。他们依托专业素养和创新优势,通过科技助农、文旅开发等多元路径,激活乡村潜在资源,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人才结构优化与智力支撑。农业农村部监测表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正加速县域人力资本积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智慧水肥联控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灌溉决策智能化,在湛江菠萝种植区达成节水效率34%、增产率19%的技术扩散系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本地企业构建的“东盟生鲜走廊”,依托职业教育孵化的“粤农优品”供应链平台,将荔枝等时令水果流通损耗率控制在7.8%以内。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茶文化传承中心开发的“数字茶艺师”培养体系,通过工艺数据化建模与虚拟实训模块,使英德红茶产业深加工产品溢价率达65%,带动全产业链附加值提升41%。这种“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三链融合模式,据两广乡村振兴研究院测算,每万名职教毕业生可驱动县域GDP增长1.5个百分点,形成“技术沉淀-标准输出-生态重构”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产业升级与经济动能激活。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表明,职业教育赋能机制正重构乡村产业转型路径。华南理工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对粤桂两地46个产教融合项目调研显示,基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技术扩散效应,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智慧大棚项目,使叶菜类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升至传统模式的2.8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开发的精准灌溉系统,在百香果种植中实现水肥利用率达91.6%,推动亩均收益突破1.8万元。在流通领域,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孵化的“南粤优品”电商平台,构建跨区域农产品供应链网络,2023年完成832个专业合作社产品上行,促成交易规模6.7亿元。非遗传承方面,广西工艺美术学校主导的“壮锦绣坊”项目,通过工艺数据化建模与生产流程再造,使壮锦日产量提升320%,产品溢价率达65%。这种“技术赋能+教育链适配”模式,已衍生出9类新兴业态。据两广乡村振兴数据中心测算,职业教育每培养10名技术技能人才,可触发38个本土就业岗位,形成人力资本增值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生效应。
城乡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据商务部2024年监测显示,职业教育正重塑区域要素配置效能。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的“东盟优品”溯源体系,覆盖RCEP区域63个特色农产品品类,通过职业教育孵化的跨境直播团队实现单月外贸订单峰值286万美元。两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县域电商人才供给中职教毕业生占比达71.3%,其运营的“粤西农仓”等平台贡献农产品上行量占比65%。这种产教协同机制在物流领域表现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群研发的智能分拣设备,在南宁国际物流港实现货损率下降至1.7%,单位仓储成本降低23%。在非遗传承方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实施的“数字化广绣工坊”项目,通过工艺解构与工单式培养,使传承人日产值提升至传统模式的3.2倍,产品跨境溢价率达185%。据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测算,职业教育每提升10个专业建设标准,可驱动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0.15个基点,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要素重组范式。
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创新。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非遗保护监测,职业教育正成为文化价值转化的重要引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非遗学院构建的“壮锦纹样数字化保护平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完成12类传统织锦纹样的数据化解析,带动合作工坊人均增收1.2万元,衍生产品年销售额达1860万元。在产教融合方面,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开发的“非遗数字孪生教学系统”,将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等非遗项目转化为虚拟实训模块,使柳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技艺习得效率提升39%。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创建的“四位一体”戏曲传承模式,联合21个县级文化馆建立数字化传习网络,通过智能派单系统精准匹配教学资源,累计培养基层非遗传承人517名。这种“技艺解构-教育重构-生态再造”的实施路径,据两广乡村振兴数据中心测算,可使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产业化效率提升2.1个能级,形成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大学生创业就业正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因此,要采取有效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三产融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每万名涉农创业者可拉动三产融合度提升0.8个等级,催化出农旅综合体等9类新兴业态。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财政部2023-2025年青年创业支持计划评估,政策组合拳能有效激活青年创业活力。为此,在资金端要构建“财政贴息+社会资本”联动机制,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支持。例如,湖北省《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明确,创业最高可获500万元贷款,截至2024年6月已投放317亿元。在服务端要推行“一网通办”改革,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便捷的服务。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企业设立登记平均耗时压缩至1.8个工作日。重庆市打造的7个省级创业孵化载体,集成工商注册、知识产权申报等12项专业服务,孵化项目存活率达78.3%。在职业发展维度,中组部《关于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三支一扶”人员直聘事业单位机制,2024年已有29省落实职务职级并行制度。这套“资金赋能-服务优化-通道建设”政策体系,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可使初创企业三年存活率较政策实施前提升21个百分点。
强化教育与实践协同。教育部《新农科人才培养指南》要求,高校要实施教育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的教育支持。为此,南京农业大学构建“理论-实训-创业”三阶培养体系:大一开设《乡村产业图谱》等通识课,大三嵌入“智慧农业工作坊”,近三年累计培养复合型人才3700余名。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开发模块化农业课程群,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的《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技术》等9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实践课程。在产教融合维度,华中农业大学与先正达集团共建的“现代种业研究院”,近两年孵化出14项植物新品种权,技术服务覆盖216个行政村。数据显示,实施涉农教育改革的82所高校,其毕业生基层涉农就业率达53.7%,较改革前提升28个百分点,培育出的“乡村CEO”“数字新农人”等新型人才正在重构乡村人力资本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青年科技人才正在重塑农业生产体系。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队在盱眙建立的稻虾共作数字中台,通过水质实时监测使养殖成本降低24%,亩均收益突破1.2万元。在流通环节,中国农业大学构建的“田联网”系统已部署至19省,2024年助销特色农产品价值超53亿元,商务部报告显示,生鲜农产品电商渗透率达38.7%。在文旅融合方面,山东工艺美院开发的“面塑数字资产库”收录372项传统技法,衍生产品带动曹县相关产业年产值达4.3亿元,非遗工坊就业人数同比增加68%。在技术扩散方面,浙江大学课题组测算显示,应用智能灌溉系统的创业项目使玉米单产提升至806公斤/亩,较传统模式增产43%。这种“技术导入-价值重构”模式已催生12类新兴业态,据国家乡村振兴局统计,涉农创业大学生每创造1个岗位可联动产生2.3个配套就业机会,形成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数据显示,“要素对流”机制正重构乡村产业生态。在农业农村部《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实施以来,全国已建成327个“人才驿站”枢纽节点,2024年促成技术转移项目1.2万例,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280亿元。以余姚市河姆渡镇物联网示范基地为例,其构建的“环境传感-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亩均节水35%、化肥减量28%,842亩智慧稻田年产值突破420万元。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监测显示,县域直播基地日均开播场次达7.3万,带动生鲜农产品溢价率提升22%,2024年1-8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43.6%。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证实,要素流动强度每提升1个标准差,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38个基点。该模式已吸引2.3万名青年人才下沉,其中涉农专业毕业生占比达64%,带动周边47个家庭农场接入管理系统,实现亩均收益达1.2万元,形成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完善长效支持机制。为了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应构建“制度-技术-人力”三维协同机制。在政策上,要提供创业孵化中心等多项扶持,为乡村创业者保驾护航。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实施的“星火计划”,已建成县级创业孵化中心2174个,截至6月提供创业担保贷款893亿元。在数字化治理方面,应开展数字化治理工具培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腾讯为村平台累计培训村务数字化管理员43.6万人次,推动基层事务线上办理率提升至78%。在教育维度,应为乡村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覆盖127所高校,近三年培养复合型人才5.7万名,其毕业生基层涉农就业率提升至58.3%。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应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既吸引游客,也保护传统技艺,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浙江松阳实施的“云端村落”项目,建筑专业团队改造72栋夯土民居,通过“宿集+工坊”模式使户均增收4.2万元,带动三产融合度提升1.7个等级。据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数据显示,此类文旅项目推动全国非遗工坊增至8921家,2024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表明,该体系使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速达2.3%,较传统模式提高0.8个百分点,形成制度创新与技术渗透的良性互动,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
大学生投身乡村创业就业,是乡村振兴征程中充满希望的活力源泉。以大学生创业就业为有力抓手,为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人才结构的优化。当越来越多大学生在乡村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实现价值,乡村的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生态得以绿色繁荣。我们应持续完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相信在大学生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定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绘就产业兴、人才旺、乡村美的壮美画卷,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作者:陈小容,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