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2月27日电(记者刘海)在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里,吉林农业大学吕文发教授正带领团队为西门塔尔母牛进行胚胎移植。
吕文发说,通过胚胎移植技术手段进行良种繁育,能够达到快速改良肉牛种群的目的,进而帮助养殖户提高收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吕文发教授(中)带领团队为西门塔尔母牛进行胚胎移植。受访者供图
“科技小院的专家帮我们解决了自繁自育中存在的耗时长、缺技术、品质不一等问题,把优质高端的牛群快速扩繁,把性能较低的牛群利用好,省时省力又省事儿!”养殖场场长姜武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场里已有200头西门塔尔受体母牛接受了胚胎移植,成功率达60%以上。
让养殖场受益的是落户于此的宁夏永宁肉牛科技小院。小院由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等多方力量联合打造,以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是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小院与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平台联动,充分发挥专家和科研优势进行技术服务与推广,解决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帮助养殖场降本、提质、增效。同时向周边村镇进行技术辐射,带动养殖户增产增收,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小院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苏华维介绍,目前小院有专家团队10余人,涉及肉牛育种、繁殖、营养饲料、疾病防治等多个方向。
苏华维(中)、陈昭辉(左)与姜武(右)交流饲料问题。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养殖场内,精准饲喂、称重分群、恒温饮水和智能环控等设备一应俱全,小院入驻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陈昭辉团队正在开展设备研究试验。
“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这台小型TMR(全混合日粮)精准饲喂机为例,它能把粗料、精料、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饲料原料按照科学比例充分混合,形成营养相对均衡的日粮,让牛不挑食、吃得好。一台设备可以满足一个家庭牛场大约50头牛的饲喂需求。”陈昭辉说。
针对养殖场及周边养殖户饲料成本高、日增重低和母牛繁殖性能不理想等问题,专家团队还开展了青贮饲料调制与肉牛饲喂技术示范、蛋氨酸调控母牛繁殖性能和肉牛生长性能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降低饲养成本10%-20%,肉牛养殖效益提高10%以上。
苏华维(左)和姜武查看牛肉花纹。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科技小院不仅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还要培养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人才。”苏华维说,5年来,先后有10余名研究生常驻小院,跟随导师深入实践。“学生在生产一线实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试验寻找解决方案。尽管过程艰辛,但能在此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最终成长为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宁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二学生楚洪恩入驻科技小院一年有余。他跟养殖场兽医同吃同住、一同巡查圈舍;跟导师学习胚胎移植技术,也参与本土饲料原料研发;还会去农户家中解疑答惑,给他们提供养殖技术指导。
“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了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小院虽小,却可以大有作为!”楚洪恩说。
小院把专家变成了“农民”,也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坚持科研活动与农技服务相结合,近年来,小院开展技术培训14次,培训人数600余人次,培养农民“土专家”20多人,辐射带动当地200多名养殖户实现增收。
据了解,目前宁夏已建成科技小院50家,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县级全覆盖的省区。
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田间,一座座科技小院已成为连接涉农企业、农民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桥梁,正在科技兴农、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