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范志红的健康哲学

“知道别人的饮食因我的科普而变得更健康,他们因此心情更快乐,家庭更幸福,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营养和食品安全哪个重要?”这种问题放在公众被三聚氰胺、苏丹红和塑化剂等词汇反复“科普”的今天,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安全还没法保障呢,谈什么营养?”

和范志红聊起这种观点,她会不无感慨地摊摊手,告诉你这就是“众口铄金”之下的健康误区。

你究竟为什么而吃?

我们时常纠结于:一种食品究竟能不能吃、这个牌子有没有什么非法添加剂以及这种东西吃了会不会致癌之类问题——尽管这在几十年前的中国会被讥为庸人自扰,但对今天的大多数国人来说,都是一个个尴尬的抉择。

而范志红正致力于改变你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固有思路”——与其问安全,不如聊聊摄入量和整体营养平衡。“你不能迷失在对食品安全的抱怨当中,放弃给自己提供合理营养的责任,否则倒霉的一定是自己。”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1983年考入农大生化专业,原本的计划是继续读生化专业硕士再出国读博士。1987年本科毕业,却改投食品系门下,并在博士毕业后推掉了高薪工作机会选择留校执教,只因“对食品专业有了兴趣”。在看到“营养学的无限深入”与“大众理解的无穷遥远”之间深不可测的沟壑后,决定为缝合它做些事。

从1996年开始在报纸上写一些饮食科普文章,到健康节目和活动主讲人、嘉宾,再到通过营养信息博客传递原创健康信息,在新浪微博上拥有19万粉丝的范志红已是名副其实的科普达人。

“你究竟为什么而吃”是她作讲座时常问的一个问题,但范志红很少收到正确答案——“为了获取身体机能正常运作所需的能量、营养素和保健成分”。听罢,应该会有一部分人略有所思地回忆,这句似曾相识的话好像在某本中学课本上出现过。

范志红告诉人们,呼吸空气是为了得到氧气,不仅是为了远离PM2.5;吃东西的意义也绝不仅是远离有毒物质。如果营养平衡出了问题,我们的生命质量就会下降,“排毒”能力和解毒功能都会受损,不仅在污染的世界上比别人更容易受害,而且还会招来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很多慢性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近几年,人们被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折磨得如同惊弓之鸟,看到黑豆泡水后掉色就以为是染色,看到紫甘蓝在锅里变色就以为是有毒,看到苹果放一个月不烂就认为是转基因的。范志红对此很痛心,“这是因为消费者远离天然食物的生产过程,了解太少,疑心太重,结果是浪费天然农产品,造成无谓的恐慌和忧虑”。

在大多数人在食品安全的恐慌中怀疑、纠结中忐忑之时,范志红却告诉你:你仍然可以追求美食,享受三餐。她在微博中说:“绝大多数食品比我们想象中安全,正如绝大多数同胞比我们想象中善良。”

对于各种有关食品的谣言,在她看来,鉴别其中的大多数,只需要中学的知识就够了,“常识之上,你需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逻辑、有无事实证明和商业目的,冷静看待谣言或某种产品极具诱惑力的一面,并尊重‘身体的感觉’”。

她认为,以前的一些“科普”模式,往往突出一种食品的功效或坏处,却忘记整体的膳食营养平衡,很容易让人们因为迷信而过量摄入:“听了张悟本的话,超浓绿豆汤把人喝出肾衰竭,就是这样一种悲剧。”

听了范志红的科普,很多人都觉得吃东西时心情轻松了许多——不必把牛奶、蛋黄和红肉当成敌人,也不必被食物相克理论吓得战战兢兢。吃绿叶菜不必泡半个小时,催熟的水果不会让孩子早熟,胡萝卜不一定要用油炒,糖尿病人可以吃饱饭还能适量吃水果……

做枚追求健康的“吃货”

“食淡能知味,心清可悟真”是范志红遵循的人生格言——或许你会觉得,作为一枚吃货,清淡的食物有何乐趣?

她在微博上宣称:“做个吃货其实很不容易:要经验丰富,知道原料是否好货。要味觉灵敏,感知天然食材的自然美味。要心理强大,接受各种风味和原料,同时也不被各种负面新闻吓倒。要经常锻炼,不因美食而长一身赘肉。”

她也经常在微博上介绍极富创意的健康美食,比如苹果丝鸡蛋煎饼、椰香果仁红豆馅、红酒调酸奶、豆浆蒸蛋羹等等。但与此同时,她仍不忘提醒你,荤素比例必须达到1∶3 ,每天要吃够半斤绿叶菜。

与大多数人定义的“成功”不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触食品学方面话题的范志红,更在意自己是否能让别人的生活发生好的改变。“知道别人的饮食因我的科普而变得更健康,他们因此心情更快乐,家庭更幸福,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而这,无关工作升迁,亦无关经济收益。

对于生活,她给自己的幸福下好了定义:要对自己好。“幸福的生活不是买最贵的衣服,吃最贵的宴席,住最大的房子,开最高档的车,而是心情快乐,精神自由,身体健康。”

打开范志红的搜狐博客首页,有网友评价照片中的她“像空姐”。范志红还会在简介中晒晒自己的体质指数(国际常用的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为19.5,这属理想指数范围内。“要健康生活,才能把美食进行到终老。”她说。为保持远离赘肉的身材,她坚持每周跑步三次,每天爬楼走路。看看她在微博中贴出的近照,或许你很难将其与“60后”这样的关键词对上号。

“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将看到在这个世界上,饮食乐趣、食品安全和健康美丽可以和谐共存。”或许,除了写科普文章,范志红正为我们提供着某种人们追寻已久的健康哲学样本。

《中国科学报》 2013年3月22日 学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