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这些教育瞬间,你不能错过……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十年来,一条满载着语言、文化、技术的智力丝绸之路,跨越时空界限、语言阻隔,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多彩纽带。

十年来,教育与共建“一带一路”相互成就,教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带一路”也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机。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来自科技小院、中国教育研究和扩展系统的学员们聚在一起,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多主体创新平台辅导员国际培训班。在众多的中国面孔中,几个非洲朋友格外引人注意,他们是来自非洲多国的留学生,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非科技小院学生。

DM_20231018153206_001.JPEG

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多主体创新平台辅导员国际培训班上,中非学员互动交流。来源:神州学人官网

DM_20231018153206_002.JPEG

河北曲周,非洲留学生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多主体创新平台辅导员国际培训班。来源:神州学人官网

今年7月,在塔里木大学举行的第11期“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纺织援疆团出征及授旗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们许下铮铮誓言。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援疆团今年一共定制了20门培训课程“菜单”,供企业自主选择。除了授课培训,师生们还努力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DM_20231018153206_003.JPEG

援疆团成员走访罗布麻生产基地。学校供图

DM_20231018153206_004.JPEG

援疆团成员走进工厂实地调研。

学校供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安大学联合组建的“重温丝绸之路壮举·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外学生社会实践团”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基层建设部和国际联络部组织的“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活动。

实践团成员由两校的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中外学生组成。他们从丝路之源——石泉走进丝路起点——西安,深入乡村感知农耕蚕桑文化,走进企业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DM_20231018153206_005.JPEG

实践团成员听鎏金铜蚕献宝人谭福全之女谭可菊介绍发现金蚕的过程。来源 :神州学人官网

DM_20231018153206_006.JPEG

实践团走访西安研究院。来源:神州学人官网

在厦门集美工业学校,

30余名来自“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留学生,

一起举行中秋聚会。

他们学着做月饼,品尝月饼,品茶,

一起了解关于中秋节的文化和历史。

这些学生都是该校“海丝班”的学生,

他们大多数是华人华侨的后裔。

640.png

“海丝班”学生在学习做月饼。中国教育报记者 熊杰摄

640 (1).png

“海丝班”学生在学习茶艺。中国教育报记者 熊杰摄

学握笔、练笔画、运笔锋、写祝福语……今年中秋节,河北工程大学二十余名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身着汉服欢聚一堂,一起写书法、赏诗词、送祝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DM_20231018153206_007.JPEG

DM_20231018153206_008.JPEG

中秋文化体验活动现场。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丹斌摄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兰州交通大学已构建起契合自身发展规划的规模化、系统化国际教育体系,“留学兰交大”品牌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可。

在做好国际教育的同时,

学校也十分注重提升校园国际化氛围。

通过举办感知中国、汉语桥大赛、

师生“庆小年、迎新春”等

中外师生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

促进中外师生交流。

640.jpg

加汉(一排右二)陪伴在校国际学生共度春节。来源:神州学人官网

图片

本文综合自 |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神州学人等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2023年10月17日


责编:刘铮

238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