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非洲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人口,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正在迅速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非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非洲大陆自身的需求,更是全球共同繁荣的关键。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历程正成为全球发展的宝贵参考。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不仅将数亿人从贫困和疾病的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还建立了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减贫、公共卫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而这些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包括非洲大陆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健康与发展的挑战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盖茨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改善全球健康和福祉。我们相信,在深入理解当地需求的基础上,把中国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非洲国家更好地量身定制适合自身发展的解决方案,那么双方就有望共同创造出新的机遇,最终实现繁荣发展。这种合作不仅有可能有效推动非洲的社会经济进步,也可以为全球应对重大挑战提供新的思路。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深入探讨在农业领域针对中非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如何通过“因地制宜”的合作方式推动非洲的发展,也反映了小而有效的技术如何在当地开花结果,为非洲的小农户带来切实的改变。
郑志杰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盖茨基金会
2024年暑期,我带着学生到坦桑尼亚落实我们一直在推动的“小技术,大丰收”,“小豆子,大营养”的项目。坦桑尼亚的朋友自豪地说,农民不用再为坐汽车时间长而困扰了,现在有了SGR(标准轨距铁路)火车了。我们到了车站,看到了崭新的现代候车楼,数字化的检票口,堪比任何一个中国的高铁站。登上现代感十足,宽敞舒适的车厢,真切地感受了非洲开始踏上了现代化的列车。
■ 2024年6月刚刚开通的坦桑尼亚快速铁路 / Anadolu Agency
坦桑尼亚只是非洲大陆自本世纪初开始扭转经济增长长期徘徊,追求现代化梦想的一个缩影。奔驰在东非高原上的蒙内铁路已经向世界展示了非洲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决心和前景,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非洲大陆发展的主旋律。
互补性合作为非洲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非洲大陆自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变化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与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3年中国对非投资仅为5.4亿元人民币,到2021年达到了359.28亿元人民币,2013年中国成为了非洲最大的外来投资国;同期中非贸易额从534.24亿元增长到6224.4亿元人民币,中国早在2009年即成为了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非投资和贸易最大的特点是双方比较优势的互补。中国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劳动密集制造业,属于非洲最为需要的短板,而从非洲出口到中国则是中国发展需要的原材料和农产品。包括坦桑尼亚在内的很多非洲国家的经济自本世纪初以来进入前所未有的乐观发展阶段则与中非合作不断加强的阶段高度吻合,这一互补性合作为中非双方发展,特别是为非洲发展提供了持续而强劲的拉动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非洲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伙伴共同采取“大推进”式的支持与推动。只有通过多方合作,非洲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进步,从而实现全面繁荣。
小技术带来大丰收
十多年前,我在坦桑尼亚南部几个省乡村调研农业发展,和村里的农民交流,他们都说没有灌溉,没有农业机械,很难种好玉米。我说,你们的地,东一块西一块,很分散,如何搞灌溉?种的玉米只够自家吃,想买机械钱又从哪里来?和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坦桑尼亚乡村土地资源利用不足,农民的种植基本都是广种薄收。
我在一个村里访问一户农民,他家种三英亩玉米。问这个农民种三英亩地需要多少劳动力,他说他和妻子两个人。我很惊讶,三英亩相当于16亩,两个人无论如何都不够。仔细了解才发现,他们实际就是在地里撒播种子,到时候收获,一亩地只有不到1000株玉米,亩产少的只有几十斤,多的100斤左右。我到其他省看发现,这个现象很普遍。在坦桑尼亚很多大的商业化农场土地集中,有灌溉,完全机械化,产量都不低。但是小农户的农业不可能走这个路。
■ 李小云教授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员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村庄中
在坦桑尼亚农村,一方面看到农户广种薄收,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村无事可做,流落到城镇街头。我问农民为什么不让他们在村里种地?农民说,他们每家的地就是2-3英亩,也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的确,仅仅是到地里撒播种子,到时间收获,没有真正意义的田间耕作是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的。2011年,我带着团队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选择了佩雅佩雅村进行示范。我的思路是把农户广种薄收的习惯转变为精耕细作,这样可以减少种植面积,提高单产,而精耕细作则需要投入劳动力,这样可以增加农业就业。
传统的精耕细作主要是整地、精播、增加密度、间苗、中耕除草,这些措施不需要购买农业机械,即使没有灌溉,依靠雨养农业,也可以实现增产,我把这个技术叫做玉米密植增产技术。我们在村里选了几十户示范户,制定了35*75的行株距和中耕除草等技术规范,等到收获季节我们发现只有一户农户采用了我们的技术。问到为什么其他农户不重视,我们发现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专家不信任,不愿意轻易冒险;第二,要整地、拉线播种,还要间苗、除草,这些要比他们原本的劳动力投入增加五倍,他们在没有看到收获之前,不会轻易采用。
■ 右侧为采用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玉米地获得了丰收。
所幸的是,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户当年种了一英亩,产量达到了2000斤左右,相当于亩产300多斤,这个产量不仅远远高于这个农户往年的产量,也高于当年村里其他农户的产量。在这样的示范作用的带动下,第二年100多个农户加入到示范户行列。2017年,我们和莫罗戈罗省在全省发起了千户万亩玉米增产技术示范项目。近十年来,凡是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户,普遍实现产量2-3倍增产,一项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小技术”在莫罗戈罗省带来了“大丰收”。
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小而美”
2023年我们在玉米密植的基础上引入玉米间作大豆,并同时引入农户加工豆浆,在提高玉米、大豆产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当地妇女儿童的植物蛋白营养水平,并延长了玉米和大豆的产业链。在外面示范的两个示范村里,有两户农民还开办启了豆浆餐馆,为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 坦桑尼亚前总理平达先生坦桑尼亚农业博览会现场了解“小豆子大营养”项目
将“小技术大丰收”和“小豆子大营养”两项技术整合,形成了资本节约和劳动密集的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土壤肥力-人类营养技术体系”。这一技术在2024年坦桑尼亚一年一度的农业博览会上引起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巨大兴趣。坦桑尼亚前总理平达先生现场操作中国的家庭手动玉米脱粒器,大豆脱粒板,品尝现场制作的豆浆,认为“要大力推广这样的中国小技术”。
和非洲很多国家一样,坦桑尼亚农村普遍缺乏电力,日常农作缺乏工具,在乡村几乎没有农产品的加工。不要大投入,不需要复杂的培训,农民投入劳动力就可以掌握的“小技术”可以提高农户生产力,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助力非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大推进”,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小创新”,激发内生力量,带来持续改变。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