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青年把中国经验带回家乡

作者:赵阳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上一封邮件你们曾提到,疫情之下我在中国的生活是否方便。我想以一颗桃子为例,回答你们的疑虑。”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以下简称“中国农大全球学院”)的留学生、塞拉利昂青年康迪,给父母写的一封电子家书。在视频书信里,一颗颗平谷大桃,通过智慧农业诞生,又借由电商平台销往各地。电商为当地农民脱贫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粮食安全是关系世界人民的大事,在端好“中国饭碗”的同时,中国藉“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带去农业经验和技术,帮助更多人吃上饭、吃好饭。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这不仅是康迪的疑问,也是众多非洲在华留学生共同的探寻目标。

ecef8013341b45adaef61f826b4c5887.jpg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为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马库峪示范村村民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营养问题。图为坦桑尼亚农业专家和当地孩童展示大豆制成的豆浆和素肉

育人才,让成果惠及全球

康迪是通过中国农大全球学院中非“1+1”农业合作项目来到中国。据担任授课教师的中国农大全球学院副教授郦莉介绍,该项目将中国发展经验与国际农业和农村发展实践相结合,培养全球农业治理和农村发展管理高层次人才,也是中国农大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推动国际发展合作,推动中国发展经验国际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教学实践。通过“1+1”项目,众多非洲青年将中国经验带回家乡,为当地种下美好生活的种子。

来到中国前,来自加纳的斯万斌在推广农业应用无人机方面已经小有成绩。他成立了一个致力于减少贫困的非政府组织,自主研发APP,通过无人机从空中观察庄稼的虫害情况,有针对性地施用农药。课堂上,斯万斌展示了项目进展和遇到的困难,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根据多年经验,从具体步骤和细节现场给予指导,解决了斯万斌长久以来的困扰。

赞比亚留学生文雅用“美好”一词形容在中国农大的时光,并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参加了各种研讨会,如2021可持续发展论坛、‘1+1+1’减贫案例大赛、全球A5论坛等活动,让我扩大了全球视野。中国农大改变了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拓宽了我对中非关系以及非洲可以向中国学习的认知。”

塞拉利昂留学生阿达惊叹于中国城镇化转变,他认为这得益于强有力并且明确的农业政策、科技进步、以及高效的政策执行体系等。“非洲要真正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康迪在《科技日报》英文版发表文章写道:“中国跨境电商演变和发展的经验可以被视为南半球特别是非洲减贫的启示。”他认为,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可以挽救非洲因储存设备不完善,造成大量农产品浪费的情况。“我们需要让政府和主要企业利益相关者有理由建立可靠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以帮助非洲发展。”

“1+1”项目为留学生们创造了大量机会,他们可以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农大动物医院观摩学习;在中国农业各领域顶尖学者的课堂上汲取营养;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探寻中国脱贫密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及培训等。多样化的培养对于留学生的再深造、就业,甚至成为国际组织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田野案例中思考中国发展经验,再把这些发现运用于实践,是不断上升的、螺旋式的路径。”郦莉认为,通过这些项目受益的不仅是学生和非洲人民,老师同样在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一种共享共赢”。

据了解,“1+1”项目于2020年启动,受新冠疫情影响,第一届学生只能以线上方式学习。而当地电力、网络资源匮乏,更不用说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不少人要离开村子,到市中心的网吧上课。即便如此,很多学生也无法正常使用麦克风或耳机。老师便把每节课都录制下来上传网络,供学生下载后反复听讲。

在条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学生们依旧保持着极高的热情。郦莉深受感动,也感受到非洲青年对中国经验的渴望。“非洲有一股学习中国的热潮,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五年计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等制度很有兴趣。”她自信地说,“我们在乡村领域有很多独特的创新,对许多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

0273a4f4b8804b4dbcfb7383a60dd486.jpg

2022年7月1日,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秘书处团队代表给最佳大豆种植户颁发奖品

可持续,让福祉代代传递

“1+1”项目组织来自作物学、食品生物工程、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等9个一级学科的老师授课,现已有来自塞拉利昂、马拉维、坦桑尼亚、加纳、卢旺达、乌干达等十个国家约50名留学生参与课程学习。

通过学习和亲身体验,留学生们看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开拓了思路,学习到了中国发展变化的经验。

留学生史蒂文在进入学校学习前就已与中国农大有很深的渊源。在他的老家——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佩雅佩雅村,人们从吃不饱玉米到将其向外售卖,产量提升了两三倍。而这一转变来自于中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誉为“中国发展学之父”的农大教授李小云在当地推广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

郦莉介绍,项目落地过程中,史蒂文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员,时常随项目协调人、前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副行政秘书慕康果到各个村子检查种植情况。同时,他本人也是农户之一,因种植玉米产量高,还成为项目评选的十名“最佳农业推广员”之一。

“村里之前有过很多项目,但援助方走后,项目也就结束了,大家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史蒂文在参与中国农大开展的农业示范项目中看到了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也因此有了学习中国经验的想法和动力,报名参与到“1+1”项目中来,以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更高水平的推动。

可持续,不仅体现在时间上。在玉米增产的基础上,单吃玉米缺乏营养,肉食和牛奶的成本又相对较高,李小云教授便想到了中国十分常见的玉米大豆套种技术,设想在当地推广大豆种植,利用丰富的植物蛋白解决营养和健康问题。

农大专家和当地保持联系十多年,参与式的同吃同住让大家彼此间更为熟悉,更加信任。虽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只能线上“云”开展,但在当地的配合和努力下,当地大豆产量提高了三四倍。

豆子种好了,村民们磨出豆浆,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香料,大人小孩都十分喜爱,成为当地居民的流行饮品。除了豆浆外,村民琢磨出素肉、豆面甚至炸丸子等衍生品,在丰富饮食的同时,对当地产业发展也起到带动作用。

通过玉米和大豆,坦桑尼亚的农户吃饱了饭,强健了身体,增加了收入。“大家住上了新房,孩子也有了读书钱。”郦莉表示,“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代代传递下,人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一带一路’倡议的供给模式,把共建国家自身的优秀点放大,树立起其美好形象。”郦莉表示,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农业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在政府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对外援助的过程中,也充分挖掘了各自主体的优越性。”

不久前,中国农大凭借“小技术大丰收”“1+1”项目等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丰硕成果,正式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未来将在全球治理、区域国别与国际发展新学科与知识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挥高校在联合国的作用。

今日中国学习强国号2023年10月7日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