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多,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2006年,我回国加入中国农业大学,就一心扑到盐碱地治理上。我们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针对盐碱地治理的关键问题——土壤结构差、板结导致的洗盐效率低等,研发出能改善盐碱土壤结构的新型生物基改良剂,使用后土壤孔隙增大,脱盐速度提高了5到13倍、用水量降到原来的1/3。在此基础上,我们创建了以“重塑土壤结构”为抓手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新理念和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盐碱地治理“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增产、多年持续高产”。
这10多年里,我们跑遍了全国的典型盐碱地区,在多个省份开展技术推广应用,累计治理重度盐碱荒地10万多亩,改良盐碱化中低产田190万亩,年新增粮食产能2亿公斤以上。
搞农业科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尽管田里的工作很辛苦,但看着盐碱地一点点改善、庄稼长势越来越好、农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今后,团队将继续聚焦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力争开发出更多管用好用的新技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赵永新采访整理)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