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在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里,鲜芽吐翠,茶农们身挎竹篓穿梭于茶垄间,手指翻飞间将一芽一叶的嫩绿鲜叶收入囊中。
头批有机春茶的顺利采摘得益于及时的春雨滋润,更离不开茶园里的“科技含量”。中国农业大学云南普洱有机茶科技小院自去年落地祖祥高山茶园以来,通过“政产学研用”模式,承接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为茶农降本增效,聚集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设有固定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建立了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周报制度、定期交流制度、评优制度等管理制度。力求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示范和推广,为农户和企业有机茶生产提供直接、实用的科技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新质农业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
坚持科技赋能,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小院联合中国农大、云南省农科院等顶尖团队,针对有机茶园“卡脖子”难题展开技术攻坚。开展茶与绿肥间作培肥地力机制、防草控草技术模式筛选与生态经济效应研究、茶—鹅立体种养控草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在650亩科研基地上,创新构建“茶+绿肥”复合种植体系,筛选出印度豇豆等优质间作作物,实现每公顷年增氮素60公斤,节省每亩140元的除草成本。通过秸秆覆盖、茶鹅共生等生态技术组合拳,形成控草效果达80%的绿色防控体系,创造了每公顷6750元的鹅肉蛋附加收益。
加强人才培育,锻造新质农业科技人才。构建“院士领衔+专家指导+研究生驻点”的人才梯队,打造高质量“田间实验室”。高旺盛教授领衔的导师团队带领3-5名常驻研究生,开展“理论+实践”双轨培养。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场,服务茶农110人次,培养出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新农人。王彪博士等青年学者在茶产业链研究中产出多项创新成果,将科研论文写在茶园里。建立“科技小院+企业支部”党建联建机制,将红色基因融入科技服务。师生团队走遍思茅区50余个茶寨,研发的防草控草技术为茶农年均节省成本2000元/户。面向普洱学院开展植保科普,培育60名青年后备军。小院于2024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校级优秀科技小院”荣誉称号。2024年6月小院入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新长城科技小院助力计划,获得公益资助27万元。
促进产业融合,激活农文旅产业新动能。小院创新开展茶园碳中和研究,建立全国首个有机茶生态价值评估体系。通过测算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能力,探索出“生态补偿+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开展茶与花卉间作种植模式与作物筛选的研究,研发茶花间作景观带,推动传统茶园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转型。2024年技术示范面积突破1万亩,带动企业综合效益提升30%。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杨正兰 董天武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