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珏和中庄完全小学的孩子们。周 渠摄(人民视觉)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科研院校,一头连着广袤田野。华北平原上,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多年来高校师生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瞄准农民所盼、发展所需,把论文写在广袤田野,用大数据算出粮食丰收的科学方案。洱海之畔,农科专业的学子一边研究绿色生产模式,一边用知识改变乡村学生的未来……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练就兴农惠农的真本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座座科技小院打通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科技小院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技术走进农家、如何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如何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本报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编 者
本报记者 李茂颖
洱海之畔的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田间地头涌动着青春活力。
当晨光掠过洱海畔的稻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佩颖踏上了前往中庄完全小学的小路。“还记得第一次站在三年级教室门口,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与期盼。”2023年入驻古生村科技小院后,李佩颖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与孩子们相处的温暖点滴。
2022年2月,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共同建立的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科技小院因地制宜,一方面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一方面开展农技培训、义务支教。
李佩颖就是支教团的一员。“低年级的小朋友常常在课堂上离开座位,高年级同学英语基础薄弱,连简单单词都不敢开口读。”第一次支教的场景,李佩颖记忆犹新。
“用兴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李佩颖一点点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拿英语课来说,李佩颖设计“分层教学+兴趣拓展”模式,用图文卡片、“颜色猜猜乐”游戏教三年级的孩子,为四年级的孩子开设“英语角”,鼓励他们用英语讲故事。
如今,李佩颖的支教日志越写越厚,见证着科技小院支教团的成长。不少研究生加入支教队伍,从英语拓展到科学启蒙、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玉珏是支教团的新成员。“上节课留给大家的单词,还记得吗?”课堂上,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当她听到整整齐齐的朗读声时,王玉珏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课间,孩子们拿着笔和本子,仰着小脸围过来。“老师,您把电话号码写给我吧,以后我给您打电话。”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拽着王玉珏的衣角,声音软软的。王玉珏鼻子一酸,蹲下来写下号码,“好,老师等你们的电话,有什么有趣的事都可以和我说。”
在古生村科技小院支教团的努力下,孩子们的作业本上,红色的“优”越来越多。“每次离开学校,总有孩子追着喊‘下次什么时候来’。”李佩颖说,科技小院的黑板不仅立在农田里,更立在孩子们心里。
在学校“乡村伴读”活动中,李佩颖和团队策划“我眼中的科技小院”主题课,带着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农田里的传感器、实验室的显微镜。“当看到他们在画纸上写下‘我想当农业科学家’时,我突然明白,我们播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更是梦想的火种。”李佩颖说。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