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自1924年5月成立后,中共中央妇女部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议、决定,不断将妇女运动推向深入。为积极响应党中央“举行国民会议”的号召,从当年12月开始,在中共中央妇女部的组织动员下,上海、天津和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不仅有力声援了国民会议运动、壮大了国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
随着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社会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党的四大对妇女运动作出调整,将创建独立的妇女组织、争取形成全国性的妇女组织列为新的工作目标。在1925年3月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妇女问题第一次被提到了全国性的代表集会上讨论。大会女界代表团在向全国妇女的通电中明确提出,为了集中和增强妇女运动的力量,将发起成立全国性的妇女组织,尽快成立中国女界联合会(注:后改称“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并呼吁各地派代表来京参会。通电一经发出,旋即引发了妇女界的高度关注。
1925年4月29日下午3时,在万众期待中,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大会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会的女性会员多达四五百人,男女来宾也超两百人。大会通过了《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宣言》,宣布成立新组织的目的是团结全国女界同胞、矫正散漫分歧的工作弊病,以更加系统化、组织化地推进妇女运动。
五卅运动后,因将主要精力投入群众运动而无暇他顾,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逐渐停止活动。纵然如此,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妇女运动的一次重要尝试,该组织仍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其示范、带动下,各地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纷纷改组为各界妇女联合会。这不仅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各地、各界妇女的联合,也为后续妇女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少数民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创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内蒙古地区,可谓兵戈扰攘、民生凋敝。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之下,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长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十分渴望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翻身解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一直高度关注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早在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就经常到北京蒙藏学校从事秘密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很快,以多松年、乌兰夫等蒙古族学生为代表,一批先进青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1924年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也是第一个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成立。
1925年初,为积极响应党的四大“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的号召,在李大钊等人的提议下,多松年、乌兰夫等人决定创办一个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启发农牧民思想的刊物。1925年4月,内蒙古地区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创刊。在内容上,既有反映时代背景的政论,又有贴近内蒙古民众实际生活的小故事,还有讽刺辛辣的漫画。刊物一经问世,即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据乌兰夫回忆,直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些党员同志到内蒙古各地宣传革命时,还要随身带上几本《蒙古农民》,足见刊物的巨大影响力。
后因遭到北洋军阀和反动势力的仇视,刊物在发行4期后被迫停刊。纵然如此,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蒙古农民》在启蒙农牧民政治觉悟、播撒革命火种等方面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鲁迅创办《莽原》周刊
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奔涌,国内思想界、文化界出现了新动向。在五四运动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的部分知识分子,逐渐暴露出落后、保守的立场。青年群体战斗意志的消退,令鲁迅忧心忡忡。为给青年以鼓舞及支持,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并经常走进大学授课、参与社会活动。除此之外,他还创办了《语丝》等文学刊物,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青年的思想影响。1925年3月底,鲁迅在写给学生的信中提到——鉴于《语丝》的战斗性趋于疲弱,他计划要寻找新的“生力军”。为了给广大中国青年提供一个平台,以“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鲁迅着手创办新的期刊。
最终,鲁迅将新期刊定名为《莽原》。他认为,“莽原”这两字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只是字面理解接近于“旷野”。这充分表现出他不拘一格的办刊思路。此外,在期刊报头的选择上,鲁迅也一改常态。报头并非由当时的社会名流题写,而是交由一个8岁的儿童完成。鲁迅在办刊上的种种巧思,赋予新刊物以充分的先锋性和生命力。
1925年4月24日,《莽原》周刊于北京创刊,以《京报》副刊的形式出版发行。但因《京报》版面缩减,同年11月底,《莽原》周刊发行至第32期后被迫停刊。次年1月复刊后,《莽原》改为半月刊出版,由北京未名社印行。至1927年12月终刊时,《莽原》半月刊又出版了48期。在鲁迅的主持下,大批优质文章接连在《莽原》上刊发,不仅推动了批评之风在思想界、文化界的传播,也实现了对五四精神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腾飞,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