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徐宁
1923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成立,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畜牧学系之一。百年来,畜牧学系几经变迁,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动科学院”)。
上能“顶天”,肩负国家种业振兴与饲料粮安全使命;下能“立地”,关乎千家万户一日三餐。在培养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发展,保障亿万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上面,动科学院秉承“报国奉献,顶天立地”精神,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国动物科学自立自强。
打赢没有硝烟的餐桌保卫战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大豆进口国。有分析指出,我国每年进口的近亿吨大豆里,近八成被用作饲料。如果过度依赖进口,我国畜牧产业的喉咙可能就会被国外大企业牢牢扼在手中。“必须逐步摆脱西方主流的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配方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科学院教授谯仕彦说。
在不懈攻关下,2019年谯仕彦团队成功研发高品质低蛋白日粮技术,将合成氨基酸添加在饲料中,补足原料中的短板营养素。
“我们带领团队构建中国猪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创建饲料原料有效养分动态预测模型,承担农业农村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有效性与耐受性评价、饲料安全与监督检验测试工作,保障老百姓买到放心饲料。”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科学院教授李德发说,未来将继续锚定关键技术瓶颈,助力中国养殖业和饲料业可持续发展。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振兴种业尤为关键。鸡肉在我国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我国白羽肉鸡种源曾经100%依赖进口。动科学院教授杨宁率领团队耗费10余年,成功培育出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白羽肉鸡新品种“沃德188”。作为量身定制的新品种,“沃德188”适合中国的饲养环境和国人口味,开启我国肉鸡产业种源自主的新时代。
想要降低养殖成本,让老百姓吃到物美价廉的放心肉,就必须突破制约我国畜牧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技术瓶颈。传统的母畜发情、配种、分娩等行为难以掌控,无序的繁育管理增加了成本。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动科学院教授田见晖带领团队推广应用畜禽繁殖调控新技术,使配种率和分娩同期率都超过95%,实现畜牧育种与养殖的批次化、产业化作业。
“三全育人”培育卓越英才
在动科学院教学楼一角,有一棵宛若参天大树般的创意装置,粗大的“枝干”支撑着天花板上的“繁茂枝叶”。“它寓意一树百获,终身为计。”动科学院党委书记郭晓旭说,“100多年来,学院教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培养了众多畜牧人才,推动我国畜牧学科、畜牧产业茁壮向阳。”
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现代动物营养学奠基人杨胜就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学界骨干教师选择出国。杨胜曾对学生们说:“大家都出国去了,这是好事,可国内的事总得有人做啊。当务之急是把我们国家的动物营养学科搞上去。”
在杨胜的引领下,以李德发、谯仕彦等为代表的五代师生在饲料行业默默耕耘70余年,围绕猪营养与饲料科学,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解决我国畜牧业众多“卡脖子”问题。
绵延科研血脉,持续发现和培养人才是关键。“学生成才,爱国、精通业务、遵守科研诚信,缺一不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已在动科学院任教68年,他认为,学生成才当然要靠自身努力,但是遇到一位好老师,年轻时就会有一个好榜样。
吴常信与青年学生党员交流
“有的学生适合搞原创性研究,有的适合搞应用研究。作为老师,应该首先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才。”谯仕彦认为,既要让学生了解科研的意义,消除迷茫情绪,又要让学生深入畜牧业一线,在实践中明确科研目标。
为了深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2011年,动科学院打造“三全育人”学生培养平台,启动“牛精英计划”,为我国奶牛、肉牛产业培养爱国情怀浓、创新能力强、了解产业链、综合素质好的领军人才。
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动科学院聚焦猪、鸡、牛、羊、宠物等畜种,先后成立“牛精英计划”“牛百科”“青年i猪联盟”“雏鹰俱乐部”“领头羊计划”“宠业新势力”等6大育人组织,培养术业有专攻的高水平畜牧从业者。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顶天发展科技,立地服务社会。动科学院深入服务国家战略,2021年起参与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摸排重点优良畜禽品种的群体规模、分布区域、生产性能、保护利用等情况。
“做遗传资源研究蛮幸福的。”杨宁说,不少畜禽品种藏在深山人未识,通过精准鉴定和研究,可以把它们的良好性状引到其他品种里去,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遗传系党员教师深入新疆、西藏等地牧场,不惧严寒酷暑,在农牧场一线开展科研工作。2021年9月,支部资深老党员张胜利在西藏开展牦牛遗传资源现场审核工作途中,因高原缺氧导致身体不适,不幸离世。
“科研不能因困难望而却步,张胜利老师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我们。”动物遗传育种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连正兴说。
动科学院院长王军军介绍,为了让农民朋友掌握畜牧技术,学院成立34个教授工作站,选派教师赴2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担任科技特派员。近年来,学院获批建设的科技小院达59所。依托科技小院,学院探索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和新机制,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
以国家需求指引科研,让科研成果在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中落地开花,是动科学院的不懈追求。近10年来,动科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完成专利转化72项,7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王军军表示,动科学院将继续担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等职能,用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丰富老百姓餐桌,推动我国畜牧学科走在世界前沿。(参与采写:任珊珊、王峻潇)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