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圆桌小记者中国农业大学参观“双博物馆”

北京正在建设“博物馆之城”。3月23日上午,北京青年报教育圆桌融媒体工作室小记者团到中国农业大学,来了一趟“双博物馆之行”:先后参观了该校收藏有350万号昆虫标本的昆虫博物馆,和展出1500多种饲料原料的饲料博物馆,了解广博的昆虫学知识、昆虫与农业的关系、饲料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受益良多。

两座“小而精”的博物馆都位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小记者们的第一站来到昆虫博物馆。这里于去年底首次开放,拥有全国高校第一的标本馆藏量,达到350万号,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些奇特少见类群的标本甚至连国家动物博物馆都未曾收藏。这些标本不仅帮助昆虫学者们发现了众多新物种,还见证了中国昆虫学的发展史——馆藏最老的标本采自于160多年前!小记者们在该博物馆志愿服务团团长、植物保护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皓然的带领下,一边兴致盎然地参观一边用手机或本子记录,依次了解昆虫的结构、习性、分类,以及昆虫文化、昆虫学发展史。学拟态蜜蜂的昆虫、看成虫长度超过半条手臂的中国最长竹节虫广西佛䗛、听各种鸣虫的叫声……小记者们得以一探虫里乾坤。

参观后,小记者们还有幸采访了昆虫博物馆馆长、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主任刘星月教授。为什么要收集如此多昆虫标本研究它们?研究昆虫与保障农业是什么关系?使用农药的时候如何做到只杀害虫不伤害益虫?……这些稚嫩又好奇的问题得到了刘星月教授通俗而又专业的解答。

结束这里的参观后,小记者们步行前往下一站,在校园里第一批盛开的桃花和玉兰花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也被周末热闹的大学校园气氛深深吸引。第二站中国饲料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关于饲料的永久性公益博物馆。从2016年11月开馆以来曾接待了数十个国家的嘉宾来访。在讲解员李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在这里看到,先秦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描述“饲料”的专门文字、西汉时期的饲料配方与制作、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曾担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一饲料大国,以及1500多种五花八门的饲料原料……明白了饲料业事关千家万户和国计民生,也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科技含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叶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3月24日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