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在邯郸市曲周绿色吨半粮的万亩示范基地里,从田间管理到农业生产,新一代智慧农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让这个春天的田野跃动着科技脉搏,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邯郸曲周绿色吨半粮的万亩示范基地,腾空而起的无人机正在进行小麦植保工作,按照正常人工计算的完成这项工作的话,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现在有了无人机的加持,大大提高了植保工作的效率,只需要十几个小时便可以完成。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 李月帅:这个机器是大疆T60的一个版本,这个机器展开大概是2到3米,载重的话载药是70斤,然后如果撒肥的话是140斤左右,我们飞的时候可以用GPS插上之后,把这个地块各四个角的地块打一下点,再按这里,它就自己规划好航线,现在就可以直接设置好数,就设置流量是多少,速度是多少,然后离径是多少,这些都可以设置。设置好之后,可以拿着遥控器,盯着无人机,就在地里一直转一直打药,一亩地来回一趟大概1分钟左右,包括电池没电也会自动返航,返回到这里,然后我们补药之后,再按继续,工作又开始了。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 梁文婷:智能灌溉系统管理着我们千亩方的滴灌、喷灌、微喷三种灌溉方式。身后这一片地块,有设备的地方,想让它喷哪就能喷。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 梁文婷:土壤墒情监测仪,可以测到土壤中实时的水分、温度、物理情况,拿到的数据能直接传递到电脑系统里面,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测,是一个实时的数据更新的。它的水分不够我们就会及时去补充水分,这样就能做到缺多少补多少,达到一个节水增效的效果,除了补水,小麦的营养长势也可以看出来,土壤的肥力状况也可以看到等级。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 候润达:现在的屏幕,是正常相机能够拍到的一个现象,如果切换嗯多光谱的镜头,它就会根据不同的苗情去生成对应的可见光的颜色,然后它的颜色越深的话,证明它的描情越旺,也会生成一个颜色的等级,去进行一个对应,根据这个苗情在系统之中,就是能更好的体验一个分级的效果,如果苗情比较旺的话,我们肯定是针对苗情比较旺的会少施肥。
土壤墒情仪扎根土壤,实时监测,无人机空中盘旋,多光谱探查,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经过智能化分析后,一份科学有效的小麦管理方案将会发送到当地农民手中。据了解,如今以春耕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发生了这般可喜的变化,源于2009年邯郸市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首创的“科技小院”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有效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走上田间地头,积极推动了成果转化,将论文写在广阔的大地上。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 梁文婷:我们作为科技小院的学生,作为新农人,扎根田间地头,把最新的技术带到田间,传播给农民们,让我们一起把产量提上去推广绿色吨半粮,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农业心智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设备已经成为田间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减少了劳动强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