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重要回信的一年里,这群“新质青年”交出AI助力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的国内首创方案。农业,一个承载着古老耕种文明的传统产业;AI,一个蕴含着无限发展可能的新兴技术。
两个似乎完全不沾边的领域,在中国农业大学“知农AI农”实践团队的奇思妙想下,碰撞出了令人称奇的火花——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项目团队的八位同学收到了令他们惊喜又自豪的节日礼物-两封感谢信。近日,他们依托科技小院,利用AI系统“知农AI农”在山东烟台、江苏海安等地的近十个县给出了推广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建立特色综合农业产业园等详实的规划方案,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普遍赞誉与广泛报道。这套以AI为核心助力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的系统,完全由团队八名同学独立设计,独立开发,填补了国内“AI+农林经济”领域的空白;通过对AI模型的训练和达到,为县域农业经济决策打造“智慧大脑”,并结合空地遥感系统,将决策可视化,从产业布局、品种分布、发展方向等助力县域农业经济腾飞。
对 “知农AI农”团队的同学们来说,走上以AI为核心助力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的道路,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们之中,有人六年扎根社会实践,两度带队获得“全国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有人远赴云南省镇康,作为队长在边疆孕育教育之花;有人致力于农业文化传承,五年里始终致力于高雅艺术与农大特色的结合;有人用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与团队一起打造智慧果园,获得“振兴农药事业奖”。在乡土中国深处实践求索的经历让他们逐渐同向同行。在助农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步认识到,县域作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支点,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区域,但是当下农业人才短缺、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依赖性大、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影响了县域农业经济的提升,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目前,全国有近2000个科技小院团队活跃在基层,在AI技术的赋能下,每个科技小院的同学都可以在理论上实现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的科学决策;而在遍布全国、覆盖农林牧渔业59个产业体系的科技小院网络加持下,这个AI系统也会比一般的AI更智慧,更完善。当时,中国农大师生们对“新质生产力”热情高涨,盖时霖将这一想法与导师、同学们沟通之后,得到了一致认可,“知农AI农”项目由此诞生,一场敢想敢干、开拓创新的实践就此展开。
面向未知,摸索前行,每一步都不简单。当时,不仅是中国农大,放眼全国视野“AI+农林经济”的尝试尚属空白,模型如何构建、数据如何搜集、技术如何运用都是需要攻克的难关。团队成员们找来国内外的专业书籍,研究论文,一起学习、研究,再实践。特别是AI建模需要大量数据做支撑,同学们利用最笨的方法,联系农业主管部门、跑遍了国家及主要地区的图书馆、网上搜索等,最终得到了大量的基础材料,涵盖了全国1000多个县的农业相关数据。专家评审过后,一致认为数据成熟、高质量,很快得到了训练运用。
由于平日里科研任务重,同学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发“知农AI农”项目,虽然时常熬夜甚至通宵,但同学们热情满满、思想迸发、不知疲倦。在经历了近半年的技术攻关后,“知农AI农”项目终于开发完成,并依托科技小院做到了实地运用与后台测验。“我们以全国1000多个县、五年来的数据做支撑,打造了‘AI智慧大脑’,弥补了基层党委、政府及农业从业者知识量不足、地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盖时霖说,“知农AI农”项目融合了全国农业领域的权威数据及典型样板,用“AI智慧大脑”帮助县域在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品种选择、科学种植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并通过空地遥感系统,形象展示决策画面,打破信息差,再结合深耕乡村的各领域的老师同学们在细节落实上具体谋划,找到更科学、更经济、更高效的发展之路。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