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智谈 | 苏保忠: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中国发展范式的重要窗口

【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苏保忠: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中国发展范式的重要窗口

苏保忠.jpg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保忠指出,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审议和讨论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开篇谋局的关键之年,全面了解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助于增进对中国社会经济实践的理解,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法治化、高质量和可持续的脉动,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从形式上看,无论是中央政府按照宪法法律要求向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年度政府工作,还是两会代表、委员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依法治国更加规范。从内容上讲,具有“法治”属性的字句出现频次44次,涉及延迟退休政策、市场环境营造、政府治理现代化、经营主体权益、一带一路建设、金融风险防范、国家社会安全稳定、民族团结、一国两制等多个方面,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动。

其次,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出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以25次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关键词出现,涉及去年工作回顾,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以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体系建设、市场环境创建、对外开放、重点领域风险防范、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重点工作进行系统布局。

第三,政府工作报告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路径。

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18次)、“低碳”(8次)、“持续”(29次)关键词交互出现,从生态环境、货币政策、新型消费、财税金融、国际贸易、房地产市场、增长模式转型、脱贫成果巩固、国际环境、内生动力、民生福祉、党风廉政与反腐败、发展要求与走向、数字经济发展、外商投资、农产品稳产保供、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城镇化、行政效能提升等多个方面为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指明了方向。

202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央政府依法行政、依宪治国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全国人大、政协以及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重要依据,不仅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还为世人解读新时期的中国发展范式提供了重要窗口。(苏保忠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期刊CAER执行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记者:欧阳永志

编辑:欧阳永志

责编:武慧媛

616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