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王健:强化耕地保护基础研究 打造耕地保护大国重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把饭碗端得更牢。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地管理系主任王健指出,要清醒认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强化耕地保护基础研究,打造耕地保护大国重器。
清醒认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
王健认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耕地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是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谋划,在耕地保护的法律政策、工程设施、专项工程等领域进行重大部署,初步构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法律、政策、工程、技术等体系,建立“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政策,有效遏制了耕地不合理利用和数量减少的势头,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健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仍面临多重挑战:全国超半数以上耕地缺乏灌溉条件,耕地保数量的压力依然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传统优质耕作区;耕地污染超标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建设占用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不断挖掘耕地后备资源,然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捉襟见肘,且后备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与农业生产布局存在明显错位;在耕地利用层面,“非粮化”、“非农化”治理技术亟待突破,城镇扩张、生态保护与耕地空间需求冲突依然严重,实现18亿亩耕地面积保有与耕地稳定的管控技术亟待提升;在技术支撑层面,耕地健康评估测度、耕地质量监测、智慧管控工程、管理技术与制度规范亟需加强科技支持。
亟须加强符合国情地情的耕地保护理论研究和协同技术研发
王健指出,耕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多个维度的因素。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在实施和决策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多元要素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多尺度数据整合分析能力不足、政策落地可操作性有待提升等一系列挑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保护理论研究。
他建议,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土地功能冲突挑战及推进大国现代农业需求,单一学科难以统筹耕地保护在自然、经济、社会与治理等方面涉及的复杂交织问题,亟待加强多学科交叉,推动科学、技术与工程结合,协同攻关耕地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与绿色发展转型等关键难题。研发一系列支撑耕地可持续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变化监测的技术与装备,提出保持和提高耕地健康水平的技术措施并形成完善的模式体系,创立高效的耕地保护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作者:王健,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地管理系主任)
记者:欧阳永志
编辑:李杨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