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维:扎根科技小院 培育新型“牛”人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给我校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讲好学校师德故事,党委教师工作部在9月师德师风宣传月开设专栏,持续推送“培育青春力量 争作强农先锋”第三届师德故事获奖作品,并与广大教师共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积极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

我的人生轨迹中,企业工作经历成为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现今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致力于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不仅在理论研究的领域有所建树,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科技小院这个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开始于肉牛产业一线的田间地头。

缘起西海固

当我首次踏足宁夏西海固地区那贫瘠而干旱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真正明白了这里被联合国粮食署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的原因。那些满脸沧桑的农民,养牛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尽管每日辛勤劳作,然而高昂的饲料成本和落后的饲养技术,使得他们的付出与回报远远不能成正比。从2018年开始,我以一个粗饲料推广项目为起点,尝试解决宁夏肉牛养殖中青贮饲料收储过程中的问题。虽然项目最终成功结题,但在面对不断涌现的一线生产问题时,如何将科学高效的养牛技术传播到每一个家庭,成为困扰我最大的问题。

image.png

情系山海情

怀着打通肉牛产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信念,我一直借助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服务宁夏肉牛产业,并与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起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时常带着学生去做一些考察和培训。看着纵横狰狞的丘壑,听着《山海情》扎根奋斗的动人故事,思绪又飘到在这方“苦甲天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的农民身上…….

当我了解到学校通过科技小院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服务“三农”的工作,心中顿时燃起一股激情:“倘若我们在牛场建立一个科技小院,通过研究生常驻实时发现并解决一线的生产问题,同时也能让科技小院成为科学家服务产业的桥梁,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一个调动多平台、整合资源、高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模式!”于是,我怀着满腔热情,开始付诸行动。在与多方面沟通协调后,经过层层审批,“宁夏永宁肉牛科技小院”在闽宁镇扎下了根。

image.png

甘为拓荒牛

在科技小院,我们以实际问题为课堂,寻求降本增效的养牛方案。我和2020级硕士李英齐一同踏上了实地调研的旅程,发现贺兰山东麓是知名的葡萄酒产地,但葡萄酒糟这一副产物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于是,我向李英齐提出了任务:“你的使命,就是找到这种副产物的最佳使用方案,一定要把农民的养殖成本降下来!”经过科学试验,我们发现使用葡萄酒糟不仅能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其中花青素还可以延长牛肉的保质期。李英齐谈起自己的课题,眼中闪耀着光芒:“虽然粉料、喂牛、采样过程辛苦,但是看着省出的钱,品尝着自己养出来的‘红酒牛肉’,我真心感到喜悦,真的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

“去小院之前还有女朋友,回来就没有了”,2021级研究生杨顺然坦言,“在小院确实很忙,每天需手工准确称量2000多斤的饲料,一桶一桶地饲喂。”他在小院忙碌的日子里,不仅担任过场长助理和兽医,还为养殖户科普知识、计算成本。“苏老师说,乡村振兴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要让农民真正学会科学的饲养方法,把牛养好,赚到钱。”

学生们在牛场不仅要发现问题,更以解决问题为己任。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试验寻找解决方案,并将专业技术传播至千家万户。尽管过程艰辛,但这种育人模式无疑成效显著——它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丰富经验,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品质,激发出拓荒牛的精神,最终成长为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image.png

展望新天地

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这给师生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启示。作为导师,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因为这些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在科技小院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们通过在科技小院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深入了解了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牛”人!

(本文获“第五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一等奖)


供稿: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素材提供: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马文哲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