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明诗有云:“小艇纵横截洄洑,张网捕鱼一何速”。渔樵耕读古来便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渔业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日,渔业亟须把握航向扬帆前进。无数专家学者抛却小我以身作桨,竭尽全力为渔业舰艇保驾护航,李道亮就是其中一位。
渔者乐水
出生于山东农民家庭的李道亮自小就深知农业生产不易,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投身于农业机械化学习。面对其他颇具规模的农业研究领域,李道亮毅然选择了数字渔业。站在巨人肩膀上摘下苹果不是他的目标,创新求索才是唯一的航向。
面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他带领团队深入实地进行生产实践,将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突破。李道亮团队首次提出了“四电极脉冲激励溶解氧原位测量方法”和“单激发-双接收光纤荧光叶绿素原位测量方法”,开发了复杂场景下兼容多种通信协议的跨网多设备动态适配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在学术成果和社会贡献上,李道亮也堪称著作等身。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7项,出版专著1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157篇,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和地方标准7项,还牵头起草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他带领的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推动了科学成果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变。
李道亮务实求真的躬耕态度体现在每项不凡成就,也伏笔于每个微末瞬间。这与他一以贯之的乐观、坚定和自信密不可分。在山乐山,遇水乐水,在这位穿梭于实验场地间的“渔者”身上,永远可见一派生机蓬勃和神采奕奕。而其严谨求是的治学作风和深厚扎实的学术造诣也成为最有效的言传身教。
语者乐教
身为师者的李道亮在教学中同样不同凡响。他牢记传道授业的使命,教导学生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道亮创造并不断革新了一套锤炼机制:第一步是文献阅读分析,接触国际前沿,深入领域认知;第二步创新研究方法,坚持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第三步生产实践研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室和现场试验验证;第四步,研究成果验证,把研究成果投往定向权威杂志经受同行专家评审。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引导,多年来李道亮培养了研究生100余名,其中八人已经拥有正教授职称。
统一的方法论没有局限他的因材施教。研究农业信息化的于家旋是李道亮门下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在研究成果验证环节屡受挫折,失望之下找到导师,想要申请降低投放刊物的等级。向来严格的导师没有指责于家旋,反而鼓励他不要被科研道路上第一个关隘打倒并且给他提供指导和帮助。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于家旋仍然选择原先等级的刊物投送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收到了予以录取的通知。“于家旋并不是会示弱的孩子,我想他遇到困难需要鼓励,我非常愿意给他信心。”李道亮提到自己的学生时颇为欣慰。
“愚者”乐道
科研攻坚之路难犹险崖登峰,李道亮摸索前进、拨云见日的途中,最坚实的倚靠和最牢固的支柱正是至诚报国、衷心为党的信念。大学时期递交上去的一封封入党申请书和一摞摞思想动态汇报让学院党委决定接纳成绩优异但缺乏学生工作经验的他。1993年7月,他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少年时的诚恳真挚随着年华增长愈加纯粹闪耀。三十余年党龄的李道亮以老党员、老同志的身份给年轻党员讲党课时仍然慷慨激昂。每句对党纪党规的解读,每行对过往历史的陈述,都是他给后来人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劝勉。无论是他本人追求卓越、永不停歇的前进步伐,还是他对团队和学生的严格要求,都是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诠释。成就彰卓的学术领头人从未想过取巧之道,他总是一步一步,恪守本心,回报自己心怀的社会与人民,拥护自己深爱的党和国家,所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道面前,李道亮甘为守拙“愚者”。
年过半百的李道亮也会回望满园桃李,一路锦绣,但这都没有成为他继续扬帆的牵绊。“让中国成为数字渔业第一大国一直都是我的目标,让数字渔业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同样是我的期待”,谈及未来时,他如是回答。豪情与柔情并举,海浪和湖泊共鸣,我们可以看到遍布全国的实验鱼塘里倒映成塑像的他的身影,也能够听到咫尺之间的对话中澎湃如碧涛的他的胸襟。目光灼灼的学者远去,只剩下一句人如其名的誓言掷地有声——我心匪石,我道光明。前路于斯,何忍稍辞!
人物简介:
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智能农业信息处理和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英才、杰出科研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是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