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火林教授团队:掀起席卷种业的“甜辣风”

近日,“夏日辣味美食地图”冲上热搜伴随气温逐渐升高火锅、烧烤和小吃却反而成为广大市民的心头好。刺激味蕾、释放压力,这个夏天,辣椒魅力四射但你知道吗?舌尖滋味,藏着农业科技的浩瀚星河种业密码,刻着丰收希望的时代答卷,中国农大园艺学院沈火林教授团队正掀起一股席卷种业的“甜辣风”。17个辣椒、番茄新品种“卷”出国产种业新高度!今天,我们对话沈火林教授揭开“科技味蕾”背后的“硬核”中农故事。

国家有需,科研当先

“科研要为产业服务,辣椒是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蔬菜,番茄是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从这个角度,我们团队决定优先对辣椒和番茄展开研究”,育种和栽培是分不开的,沈火林分析了当前国内辣椒和番茄的栽培状况。国内蔬菜生产以家庭或规模不同的合作组织为主,早年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虽然经过多年发展,生产水平相对提升,种植面积和品质有大幅提高,但与国外相比,规模化、集中度仍较低,且很多种类种质资源并非原产于我国,而仍然依赖外国进口。沈火林谈到,“我们对这些种质资源吸收和利用的速度越快,对产业的贡献就越大,这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023.jpg

针对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沈火林团队锚定种子源头开展科研攻关,成功培育出17个抗病、高产辣椒、番茄新品种,其中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在北方早春设施和露地种植场景中表现卓越,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丰硕的科研成果与团队所采用高精尖技术分不开。“过去育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沈火林说道,在辣椒育种的过程中,克隆雄性不育基因,并开发了分子标记,使辣椒雄不育育种周期成功缩短了50%以上,育种效率显著升高。

微信图片_20250527161116.jpg

走出“象牙塔”,服务真实践

科技不是远观的花瓶,而是长夜中的灯火,就像沈火林所说,“我们肯定是要把成果结合当地产业所需,为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在面对四川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的严重病害时,沈火林团队长时间驻扎一线,完善生产措施,成功实现作物增产。而在河南宜阳,面对大规模单品种辣椒种植时,团队则因地制宜,调转重心,开始适于机械化的辣椒品种和配套技术研究,为最终实现智慧化管理积累技术数据。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219.png

在技术推广的征程中,区域间农民接受度与技术水平的差异犹如横亘的沟壑,加剧了推广的复杂性。“技术推广不仅需突破专业壁垒,还要直面品种与技术推广的风险,加之品种繁多,推广之路曲折坎坷。”与企业携手,是点亮破局明灯。企业凭借完善的渠道网络与技术支撑,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成功实践印证,深度合作可大幅提升推广效能,既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千万级收益,也助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当技术研发与市场运营各展所长,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画卷就此展开,为农业技术推广注入强劲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255.jpg

哪有征程不坎坷,披荆斩棘直向前

育种成果响当当,但育种背后的艰难只有真正体验过才懂。“有些外行的朋友和研究生,一开始听说下田育种,非常期待和兴奋,但亲身经历后,就有点打退堂鼓”,沈火林分享道。“但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各种方法去克服”,沈火林坚信,研究最终一定要指导并服务于生产实际,正是这份惠及于民的责任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和团队寻找解决办法,最终成功突破难关,助力国产种业继续迈向新高度。“当这些科研成果被推广在农田,使农民真正受益之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满足。”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325.jpg

“一个科研项目要想成功,平台和各方力量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学校、政府和各位努力付出的师生,缺一不可。此外,要对工作方向有清晰的定位,理论研究和实践并重”,沈火林切实体会到,有了定位后,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正是这些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推动着团队走过艰难。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344.jpg

理论实践结合,培养真正人才

在学术星河璀璨的征途上,人才培养似筑梦的方舟,与科研实践的深度交融,是驱动方舟破浪前行的强劲引擎,沈火林在人才培养上以理论知识为根基,以科研实践为导向,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灵活调整培养方式,让学生躬身田间地头、切身参与每一环节,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硕士研究生张海洲说到,“沈老师不仅是严谨的科研导师,更是温暖而有力量的引路人,在沈教授门下求学的岁月里,‘责任’二字如基因密码般镌刻于学术生命之中。”博士研究生万玉婵回忆道,“田间数据采集时,沈老师与我们共披星月,以毫米刻度丈量科学精度;课题受阻时,他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点拨迷津,教会我们用‘剥洋葱’的耐心直面科研困境。”这些穿梭于实验室与试验田的晨昏,不仅锻造出扎实的科研方法论,更熔铸出知行合一的学术风骨——既能在实验室探求理论真知,亦能于田间躬身实践,让每个数据都经得起大地与时间的双重校验。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404.png

这种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既激发了青年科研者在理论前沿创新突破,又能引导其聚焦产业痛点。硕士三年级的李子雄表示,“沈老师身上严谨的做事态度、灵活的做事方法以及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都是我今后工作的标杆与指南”。如此,学生们不仅能筑牢学术根基,更能在实践淬炼中成长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智慧的复合型人才,为科研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408.jpg

分子育种突破传统桎梏,基因芯片解码生命秘章。辣椒在风雨中挺立,番茄将甜蜜捧在手掌,甜与辣在味蕾上交替。沈火林团队让小小的种子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国家种业振兴的责任与理想。

记者:学生记者 郭骐玮 曹若溪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