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传薪 校友燃原丨郭音龙:廿载情系母校,亿元捐赠为智慧渔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日,我校校友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北京幅友汇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音龙在中国农大即将迎来“双甲子”华诞之际向母校捐赠一亿元,设立“中国农业大学——幅友教育基金”,专项支持智慧渔业领域发展。他以校企合作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将“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融入产业实践。从受助者到反哺者,是对母校华诞的深情献礼,也是中国农大百廿育人结出的硕果。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他和中国农大的故事。

image.png

情系母校廿载路,反哺情深系桑梓

“来学校前我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在媒体行业干了六年后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有多一种可能,所以选择了考研,在农大读书的经历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郭音龙的人生转折点始于农大,而农大赋予他的,远不止知识。谈及对母校的情感,郭音龙用“沉稳、传承、发展”三个关键词串联起回忆与展望。“母校的质朴气质让我从文科生的‘天马行空’中沉淀下来,更加沉稳,懂得脚踏实地。”

image.png

郭音龙(右一)参加央视挑战主持人大赛

image.png

郭音龙(左)记者时期

“如果我自己来评价这段读书经历的话,那就是三个字,太值了。”提到母校中国农大对自己的影响,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学校的教育和关怀让我起心动念。”郭音龙的捐赠背后,藏着跨越十余年的故事。

“亏的账我得认,这份信任要传承”

在校期间,他带领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在他们苦于没有经费来源的时候,获得了一位同学家长的慷慨投资,虽然最终比赛获得了三等奖,但是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失败了,投资款亏光了。素未谋面的投资人跟他说:“失败了没关系,不要灰心,也不要有压力,钱不用你负责,有收获就行!”他深受感动,并暗自下定决心:“亏的账我得认,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师长给予我不求回报的帮助,我希望在有能力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份正能量传承下去。”

从传媒行业辞职读研,到集团最年轻的项目公司副总经理,再至如今创业成为农业行业新兴企业的董事长,郭音龙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且笃定。而在个人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他一直记得当时在学校时的初心,想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image.png

郭音龙硕士毕业照

两次被“拒”,他收获的是温暖

毕业后,郭音龙在事业上崭露头角,经济条件改善后,他找到创业比赛时的指导教师邓淑娟老师,表示想捐点钱给学校鼓励创业,“结果邓老师拒绝我了,她说你的心意学校是知道了,但是你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刚毕业都不容易,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再说。” 虽然被拒绝了,但是这个念头就像种子一样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image.png

几年后,郭音龙创业成功,又向当时正免费担任其公司财务顾问的经管学院教授葛长银老师表示,想向学校捐赠成立一个基金。葛老师的回答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你们能有出息、能做成事业是老师们最愿意看到的,捐款不着急,你先发展。”两位老师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说的话却几乎一模一样。这份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着想与爱护,让他非常感动。

自我坚持不懈的拼搏,师长润物无声的关怀,最终化作郭音龙的赤子之心。他引用“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说道:“如果我们是才的话,就应该为社会多做点事。”

科产融合双驱动,金钥开启新渔章

郭音龙与中国农大的缘分从未中断,而是结出了更为丰硕的果实。

“我们公司2023年开始与信电学院李道亮教授团队进行横向合作,是公司的核心技术来源。在李教授团队强大的技术支撑下,公司的技术有了保障,我专心做市场。”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成效显著,公司于2024年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具备了IPO的基础。

image.png

郭音龙(右)与李道亮教授(左)合影

他说,“农业科技天然就不是囿于书斋的,要走进田间地头,走入生产一线”。通过校企合作帮扶的云南省镇康县黄壳鱼养殖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镇康县地处边境,当地村民渴望产业升级却苦无门路。校企与当地渔民合作,安排专业团队,对镇康县本土独有的土著鱼类黄壳鱼进行专业人工驯养研究,从现代化育苗育种到设施化养殖,在新式生产力的作用下,成功实现产能和品质的双增效益。不到一年时间,就已达成每户增收三万元的目标,交出了助农富农的“金钥匙”。

这一成功案例背后,正是郭音龙与学校合作的系统性支撑。“农业不缺技术,缺的是产业;企业不缺市场,缺的是技术。此次捐赠成立的基金,未来将聚焦两大方向,一方面在李教授团队的带领下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坚持长期主义,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基层,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image.png

“双甲子”校庆触动了郭音龙深藏已久的反哺之心:“得知学校‘双甲子’校庆有捐款通道,这次我不想再错过了。依据学校基金的相关规定,捐款可以用到公司需要的研究领域,这让我喜出望外。”开展校企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也是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举措。郭音龙希望以此次捐赠成立教育基金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共建新型产业研究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郭音龙表示将以这次捐赠为契机,继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收益持续性捐赠给教育基金。

AI生物掀浪潮,躬身沃土正当时

“我们正站在一场农业‘智慧觉醒’的潮头。”面对AI、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在农业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郭音龙眼中闪烁着光芒,“当农业进行着深刻的‘数智创新’,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正是我们锤炼兴农本领的黄金时代。农大学子不应满足于书本知识,要主动拥抱AI、生物技术等交叉学科,成为‘AI+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的复合型人才。”

image.pn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找苦吃’!”当谈到对师弟师妹的寄语,郭音龙动情地说,同学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嘱托铭记于心,在乡土深处读懂中国,像科技小院的同学们那样,真正沉下去,到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去,只有亲身体会人民的辛劳与期盼,明白什么是“解民生之多艰”,才能找准前行的方向,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书写无愧于“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青春华章。

郭音龙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校企合作共进助力农业强国的时代注脚。在乡土深处读懂中国,在耕耘中守护粮安,在科技前沿引领未来,如今的中国农大人,正以非凡的智慧与情怀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大放光彩!

供稿:中国农大官微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