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为乡村寻路的人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给我校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讲好学校师德故事,党委教师工作部在9月师德师风宣传月开设专栏,持续推送“培育青春力量 争作强农先锋”第三届师德故事获奖作品,并与广大教师共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积极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

我第一次见到李小云教授是2011年的秋天。开学不久,学院组织了一次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的讲座。一位瘦瘦的老师站在台上,他说自己是中国第一位作物学博士,又说自己90年代给德国人当中国专家做国际援助,又去西北农村做小额信贷项目,还说自己最近在坦桑尼亚开展中非合作。他语速很快,描绘的场景不停切换,我必须聚精会神才能跟上他的思维。讲座结束后,我走出教室正好碰上他,我问,“李老师,国际发展真的会去非洲吗?”他说,“是啊,你想来的话就去参加选拔。”

image.png

高中时,我是一名对人文社科抱着很大兴趣的理科生,高考结束完就想去北京学社科专业。当时,中国农业大学的招生简章十分有吸引力,它既是一所底蕴深厚的985院校,又可以无门槛转专业。于是我报考了农大并顺利收到录取通知书,随信还附有一本专业介绍画册,上面说学校有三个试验班,其中之一就是李小云教授创办的“农村区域发展(国际方向)”。当时我心中有很多疑问,完全不知道这个专业会干什么、以后能干什么。但入学后听完李老师的讲座,我被他描绘中的异域风情所吸引,抱着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参与了学校的选拔,最终得以进入。

本科阶段我们和李老师的接触非常有限,他是我们学生心目中的“不好接触”的院长。以至于到了大四时,同学们联系研究生导师时,纷纷“预定”了系里的其他老师,也没人敢去联系他。我鼓起勇气给他发了短信,说自己想要跟着他读研究生,没想到很快收到了他的回复,“好的!”简单两个字,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选择道路。

image.png

2015年我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正好赶上李老师辞去学院的行政职务,在云南省勐腊县选取了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河边村,开展他的社会实验。我和师门里其他同学一起,顺理成章进入到李老师的乡村建设团队。在村里,我们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挨家挨户了解生计状况、组织农户开会商讨建设方案、拍摄宣传记录短片等等,如果说这些还勉强和本专业相关的话,那么另一些工作则看起来有些“不对口”了,比如为农户挑选房屋装修材料、设计房前屋后的庭院绿化等。身在复杂的乡村社会中,工作总是千头万绪,每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展时,李老师总是会安排妥当、亲身示范。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见李老师在村里给村民进行建设动员大会时,他说的很多话都鼓舞了现场的农民,让他们燃起了对未来乡村生活的向往。当时我觉得,把这些真实发生在乡村里的故事记录下来,并从中生成一些学术思考,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image.png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河边村度过了好几年的工作学习时光,满心以为自己会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却发现自己遇到了很大的挫折。由于我非常追求中国老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那种文本是将事实直接进行呈现,而非让很多事实碎片化,以塞进理论和隐喻之中。过去,由于长期待在田野里,疏于对理论的研究,我很难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之中引经据典,有一段时间,博士论文几乎停滞不前。我告诉李老师论文进展困难,他鼓励我坚持自己的这种写作方式和思考角度。每当我苦恼于宏大理论和具体社会现实之间的处理时,他总是劝慰我,一个博士研究生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做几年的研究和学术也并不会成为韦伯那样的思想家,所以不要苛求自己下笔完美。只要能够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关系、所处的小世界描写清楚,大家自然会理解我所要呈现的事实和背后的关怀。他鼓励我从事实出发、从故事写起,也正是在这样简单可行的操作之下,我终于克服了畏难情绪开始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也正是在他的引导之下,我将脑海中的一个个故事和一张张面孔慢慢落到纸上,突然意识到,也许大家能够从这种直接性中得到一种力量。很多人都在讨论理论,缺乏耐心将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一件件铺开拿出来让人围观和讨论,而我们在乡村的这种经历以及李老师建议我对于博士论文的处理方式,也许可以弥补这一点。

image.png

回想起来,当时的师兄师姐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后来人”比他们更幸运,因为我们刚研究生入学时就赶上李老师进行后续一系列的乡村建设实验,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田野点”,有充足的机会在实践场域中进行学术训练。确实如此,李老师不仅自己回到乡村脚踏实地进行学术研究,还带着我们一批批学生走出学校、走向乡村,创新开展“实践社会科学研究”。除河边村外,李老师在云南省20多个乡村陆陆续续开展了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实验,还在非洲坦桑尼亚多个乡村进行中非合作项目。李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带着众多学生远赴非洲、美国等地开展工作和交流。

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多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一项创新的社会实验之中,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时兴高采烈,也有时垂头丧气,但无论如何,当我们走到现在回头看,都觉得自己参与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在其中,我们交到了很多朋友,他们来自各行各界,背景、学识、性格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对这个世界保持相当大的善意。李老师就像一盏烛火,吸引了很多向光的人。

无论是十多年前那个抱着想去非洲念头的我,还是如今在云南开展乡村建设工作的我,始终都认为李老师不仅是一个擅理论、精政策的典型学者,也是一个懂农民、为乡村的理想主义行动者。他不仅为乡村寻路,也为我们学生指路。李老师曾说过一句话,“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我们学生都久久为这句话感召,不断跟随着他的脚步,深入乡村、理解乡村、建设乡村。(本文为人文与发展学院吴一凡的讲述)


供稿:人文与发展学院 吴一凡

供图:人文与发展学院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