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 贾少乾的乡村振兴"变形记"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做一粒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扎根生长;做一盏明灯,在辽阔的田野里点亮希望。当科技小院与基层选调交响共鸣,会奏出新时代青年怎样的理想乐章?今天,让我们听听,村民口中的“贾少”——来自中国农大园艺学院2022级科技小院研究生贾少乾的故事,研究生毕业本该离开小院的他,为什么选择了留下?

来时犹豫心迷茫,躬身实践志弥坚

当贾少乾在西槐庄村仰望天空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选择了报名参加中国农大科技小院项目。

“顺利入学后,面对即将到来的下村经历,我的心中跃跃欲试,想要在科技小院中建功立业,但同时心中也充满了对未知的迷茫,自己将要去哪个村子?村民们是否易于相处?农业科研与工作经验不足该怎么办?能否顺利地完成科研任务……”,贾少乾回忆道,种种担忧同踌躇满志的心情交错重叠,但我明白,无论如何,这宝贵的实践经历都会让自己学到书本之外的“真知识”。

没有过多等待,贾少乾被分到了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西槐庄科技小院。面对小院工作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初来乍到的贾少乾的确有些无所适从。“刚来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聚焦科研,毕竟之前也没亲身在地里干过活,很多基础工作都要一边干一边询问当地农民,科研上的问题也要问师兄师姐,这个过程中,我出了不少差错,但每次出错后,我都努力好好弥补,并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除了科研之外,社会服务工作也是贾少乾下村生活的重要部分。“小院工作的一大项是举办活动,如植树节、读书日,以及面向农民的农业知识科普宣讲等。”谈及自己参与策划的活动时,贾少乾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次中秋晚会,“我们在村里举办了中秋晚会,到场观看的有上百人,晚会氛围其乐融融,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笑脸,我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开展社会服务更要帮村民们提高经济收入”,贾少乾说道,“萝卜、番茄、甜瓜,每年小院学生都会认真思考什么作物的经济价值更高,更适合在本地种植;应该引进哪些新技术来提高村庄农产品的种植管理水平;怎样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想尽办法去提高村集体收入。”在小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西槐庄村集体收入实现连年增长,“从2020年建立西槐庄科技小院到现在,我们一起推动西槐庄村集体收入从11万元增加到了150多万元,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现如今,贾少乾带着村民们拍视频做直播,农产品销量节节攀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踌躇满志有作为,结缘小院谱新篇

“在科技小院的日子,让我真正读懂了‘三农’。”作为园艺学院研究生,他带着科研任务来到这里,更在这里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贾少乾不仅掌握了实用农技,更培养了与农民沟通的能力。小到邻里之间矛盾的化解,大到村里活动的组织,他都悉心参与。如何通俗易懂地讲解政策,如何推广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贾少乾渐渐做到了“词能达意”“意入人心”。“这个过程中,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很大锻炼,让我在科研和工作中都受益匪浅。”

“逢年过节,村里的阿姨们会带很多节日美食给我们,端午节一起包粽子,中秋节一起吃月饼。”对于贾少乾和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常驻”,村民们十分感动和感激。亲密的关系让村民们逐渐不再叫贾少乾的全名,而是用“贾少”来称呼他,就好像他是村民的孩子,自家的“小少爷”一样。也正是实践带来的成就感,让贾少乾继续服务基层的想法不断坚定。怀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理想,2023年,贾少乾决定报考北京市选调生,选择留在永乐店镇继续在基层工作。“我将继续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汗水浇灌希望田,青春深耕沃野梦

回忆起科技小院的日子,贾少乾对盛夏大棚里的工作记忆犹新。“棚中的温度比外面高近二十度,但正是这样的磨练让我变得更坚韧。”面对快速更新的农业政策和技术,贾少乾始终保持着求知的心态。

当年毕业时,贾少乾其实还考虑过其他选择,但在科技小院的经历让他熟悉了西槐庄村,与村民的感情逐渐加深。更重要的是,扎根小院让他看到科技助力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越发坚定了他想要造福村民的想法,最终贾少乾决定留下来。“选择农业和基层工作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但这些付出终将成为我宝贵的人生财富。”贾少乾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距离参加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在基层工作越久,越觉得自己懂得很少,更要怀着进取的心永远学习。”贾少乾表示,“自己接下来要踏踏实实工作,一边干一边了解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基层工作本领。”

从田间到桌前,从科研到服务,贾少乾的坚定选择展现了农大人“解民生之多艰”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会有更多像“贾少”这样的青年才俊,带着专业知识与赤子之心,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

摄影:学生记者 张宸 齐顺然

编辑:马文哲

责编:姜萍萍

92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