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华:传道授业 格物致知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给我校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讲好学校师德故事,党委教师工作部在9月师德师风宣传月开设专栏,持续推送“培育青春力量 争作强农先锋”第三届师德故事获奖作品,并与广大教师共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积极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

image.png

我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米国华。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信中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在学回信、悟初心的过程中,我再次明晰自己从教35年来的初心,就是想做好农业大学问,培养强农接班人,但在这过程中,也曾产生过一些疑惑,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真正有能力解决国家农业“卡脖子”问题? 我迫不及待希望能到“三农”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希望更多情怀深厚的“三农”人才能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发扬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

时光倒回到2008年的冬天,当时学科带头人张福锁老师提出“我们要真正到农民地里去”,我作为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便第一个报名,要到东北帮扶玉米生产。于是在2009年春天,我带着一批学生到了吉林省梨树县。在那里,与当地的农地推广总站接洽,带着学生住进了农民家,开始探索吉林梨树科技小院的建设,我们开展了玉米高产高效创建,通过“四零”服务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问题,被新华社报道为“小村里的智囊团”。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我们的科技小院里也发生了很多故事。

为师之本在于传道授业:传科学报国之道,授强农兴农之业

科技小院不仅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也是老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我们不能把学生送到那里,仅仅鼓励几句就离开。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不仅要传播知识,也要帮助学生真正在农业生产实际中长学问。

我的体会是,老师必须全程参与农户生产活动和学生科研活动。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农业农村,而且农业的特点是地域性强,课本知识也不一定能学到。从一开始的取土分析,到施肥、苗情调查、产量测定等,我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他们就更有信心去面对农业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鼓励学生和农民交朋友。我带着学生走遍了梨树县的各个乡村,结识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我们多次交谈,一起在地里调查、讨论。我与学生就建成了一个农民朋友圈。现在通过微信群,我们和1000多个农户保持联系,随时解答生产上的问题。

培训农民是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活动和考验。刚开始学生都会很难、很紧张。这就需要老师言传身教,亲自指导参与。我每年会带着学生多次开展田间地头观摩会和室内技术培训会,参加定期的农民经验交流会,为农民当面讲解,为学生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培训方法。学生“接地气”的培训,不仅让农民增智增技,自身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从教之道在于立德树人:立爱国忧民之德,树堪当大任新人

学生到农村去要克服很多困难,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除此之外,学生也面临着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人生难题,比如人际与情感、就业与发展等,我一直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农村社会大环境中得到健康成长,养成正确的“三观”。

我们建立了梨树科技小院党支部,与当地村党支部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与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组织学生到东北长白山、珲春、锦州等不同生态区去考察,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温度与脉搏;在村里,组织师生与农民一起开展联谊活动,学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功课成绩,学生感受到了一份责任心与成就感。我欣喜看到学生提高了社交能力,克服了自身缺点,身心得到了成长。我作为老师,也与学生拉进了距离,真正成为他们认可的良师益友。

在科技小院,在基层一线,学生锤炼了意志品质、练就过硬本领、成就青春梦想的“沃土”。

2012年,东北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的粘虫灾害,而小院学生在例行下乡调研过程中发现了粘虫幼虫,于是他们连夜上报,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第一时间启动全县打药防治紧急行动,在东北玉米产区出现大面积减产的情况下,梨树县玉米产量稳居高位,科技小院也收到梨树县政府送来的“虫口夺粮,功不可没”的锦旗。

朴素的初心,使我成为科技小院共同书写历史的人群中的一员,而更加幸运的是,通过在梨树科技小院“格物”,我也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科技论文、《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专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等。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科研成果,是真正能够落地,为农民所用的大学问!同时也培育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强农新青年。陈延玲就是一个代表,2010年,她主动报名到梨树科技小院,一待就是6年,被同学们尊称为“科技小院一姐”。她多次获得梨树县政府奖励,曾经是北京榜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候选人。学业上也硕果累累,在国际主流农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章。现在她是青岛农业大学的副教授,又在山东建立了新的科技小院,成为科技小院精神薪火相传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农大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导师”活动中,我也有幸通过学生评选,获得“我最喜爱的导师”荣誉称号,我在获奖感言中说:“这将是我一生中最珍惜的奖励!”我也愿继续和我的学生们一道,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农业强国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本文获“第五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特等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