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时间5月28日6时许,晨曦微露,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Eribaldo和中国-巴西家庭农业机械化北里奥格兰德州科技小院(阿波迪科技小院)团队硕士生周辉及博士生Mateen、Tola,一行四人从阿波迪驾车出发,经过1小时的车程,在莫索罗与来自UERN(北里奥格兰德州立大学)的Vinicius教授及其学生、北里奥格兰德州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IFRN)教师Eric汇合,奔赴120公里外、位于塞阿拉州鲁萨斯市的巴西农村劳动者组织(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Rurais Sem Terra,简称MST)农场,开展一场关于中国农业机械使用情况的深入调研。中巴科技小院在该农场投放了中联拖拉机、德邦大为播种机、惠来宝拖拉机和抓机。
田间直击:中国农机在巴西果园“落地生根”
当日上午8点,调研团队抵达MST农场,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国中联重科拖拉机在果园间穿梭作业的忙碌场景。2024年跨越半个地球抵达巴西的中国农机,如今已在广袤的田野间自如行走,成为当地农户不可或缺的“新帮手”。
中联重科拖拉机在巴西MST农场的果园中高效作业
令人欣喜的是,农户们还根据实际作业需求进行了改装,配套使用了本地农机具,使机械更加契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这种“本地化改造”现象,不仅彰显了中国农机强大的兼容性与在地适应性,更体现了巴西农民对“中国造”农机的高度认可。
周辉在田间观察机械高效作业的同时不禁感叹:“中国农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让中国农机在很短时间内就融入了本地农业生态链,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为多个农户家庭收入带来的直观改变,这是中国农机装备跨越山海‘落地生根’的最好证明。”
一手数据背后的故事:中国农机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上午八点半,在Vinicius教授组织下,向团队成员和当地农户进行了简短而务实的发言,明确了调研目标与分工。在友好交流后,中巴双方团队分为4个小组,主要围绕农机使用的便利性、经济性及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开展了一场跨国界、跨文化的深入对话。
调研中,农户普遍反映,中国农机的引进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缓解了高昂用工费用带来的压力。MST农场负责人Brito兴奋地分享了具体成效:“德邦大为播种机带来了惊人的改变!我们的玉米播种成本直接从每公顷400雷亚尔暴跌至仅46雷亚尔,降幅接近90%!”
不仅如此,机械化作业还提升了农田管理的规范性,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促进了产量提升。一位农户满怀喜悦地说:“自从用上中国机械,果园除草更及时了,土壤透气性更好了,病虫害少了,果树长得更壮,产量也在稳步提升。”
经过一整天的调研,团队共走访了12户家庭农场,收获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聆听了一个个关于农业机械化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
田间地头的调研,不只是问卷,更是跨文化的深度交流
这场调研,既是一次严谨的科研实践,也是一次生动的文化对话。调研中,中国籍学生周辉、埃塞俄比亚籍留学生Tola以及巴基斯坦籍留学生Mateen,还与巴西当地农户们分享了各自国家的农作模式与经验。
调研团队与MST合作农户
“调研不仅是数据的采集,更是理解与信任的桥梁。”Vinicius教授深有感触道,“农户们对中国农机的积极反馈,不仅证明了技术的成功落地,更折射出中巴两国在家庭农业机械化领域所蕴含的巨大合作潜力。”
Eribaldo也指出,作为当地家庭农场的集聚区,MST农场正是检验中国农机适应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试验田”。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农机在巴西赢得“金口碑”
此次调研是中巴科技小院持续推进中国农机国际化进程的又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中国农业机械“走出去”步伐加快,但更关键的是“走进去”——真正深入海外农业生产一线,了解需求、适应环境、融入当地农业生产体系。
中巴科技小院投放的62台中国农机已在巴西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当地家庭农业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供稿:中国-巴西家庭农业机械化北里奥格兰德州科技小院
供图:中国-巴西家庭农业机械化北里奥格兰德州科技小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