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当副县长?认识一下这位农大人!

从实验室到边陲小镇,从肉牛营养专家到挂职副县长,他扎根云南镇康,用专业知识破解产业难题,以实干精神助力乡村发展。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镇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浩,让我们走进他的奋斗故事。

跨越千里的家国情怀

“我从研究生时期便深入西藏、重庆等地养殖一线学习实践,我坚信‘论文必须写在大地上’,现在学校‘扶产业、扶人才’的战略布局,让我看到高校资源对产业帮扶和人才振兴的意义和价值”,吴浩说道。

当教育部对中央隶属高校派出定点帮扶的任务时,吴浩积极响应号召,千里迢迢奔赴西南边陲,“家人无条件支持我的选择,学校也为我手头的工作做好了交接,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镇康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上。”

自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定点帮扶镇康县,选派过数十名干部到当地挂职,几十名研究生从事支教活动,大力推动了当地产业和教育的发展。2019年4月30日,镇康县实现脱贫摘帽,“中国农业大学帮扶振兴的步履从未也不会就此停歇。”

“中缅边境口岸离我的办公室只有1公里,在办公室里坐着有时能听到炮声。”谈及边境工作的独特体验,吴浩动容地说:“在镇康,你会看到铁丝网内外的鲜明对比,这边是安居乐业,那边是动荡不安。老百姓把国旗插在房顶上,这就是对祖国最直接的爱。”

因地制宜,产业强边

镇康县肉牛存栏量居云南前列,但单产效率有待提升,作为肉牛营养专家,吴浩牵头引进中国农大技术团队,为当地制定标准化养殖方案,培育了本土龙头企业——以“一天一头牛”为特色的24小时火锅店。

“早晨拉来现宰的牛,这头牛所有的东西都不扔掉,早上做牛肉米线,中午是鲜牛肉火锅,晚上做烧烤,一天一头牛刚好用完。既能让食客品尝到鲜美的牛肉,又能最大化食材的利用率和农户的收益,避免浪费。”通过“养殖-屠宰-餐饮”全产业链运营,该企业有望从镇康县一家小店拓展出临沧市连锁品牌,预计年出栏量可占全县半数以上,能够有效带动农户规模化养殖,提高出栏量,实现增产增效。

坚果、茶叶也是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代表,吴浩正推动坚果、茶叶产业向深加工转型。针对镇康县拥有的42万亩澳洲坚果,他联合食品学院开发坚果油、坚果糖等产品,并探索将坚果有益成分融入化妆品,延伸产业链。针对“马鞍山茶”这一临沧唯一地理标识品牌,通过申请有机认证、设计高端包装、入驻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等方式强化品牌建设。

目前,镇康茶叶年销售额突破201万元,马鞍山茶成为消费帮扶明星产品,带动坚果、茶叶从初级原料外销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变。此外,吴浩还瞄准精品咖啡产业,依托镇康气候优势,引进优质品种,规划高端咖啡豆种植基地,“过去我们‘卖原料’,现在我们‘创品牌’。” 吴浩还提到要通过“产学研”融合,进一步发挥中国农大的桥梁作用。

“虽然学校每年都有帮扶指标,但我们不能只盯着指标,要让企业真正愿意来投资,让老百姓真的能学会技术”,吴浩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坚果、茶叶深加工,建设加工厂开发终端产品;发展精品咖啡,打造中高端品牌;提升肉牛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以此助力镇康县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推动高校科研优势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从初级产品供应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带领当地百姓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在富裕之路上。

脚步丈量大地,“苦”中悟出真谛

作为镇康县唯一的高中——镇康一中,连续两年高考重点率位列临沧市第一。这背后,是中国农大连续10多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的坚守,他们用自己的每一步行动,点燃孩子们的自信,呵护孩子们的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而基层就是最好的课堂。“支教的学生给镇康孩子们分享外面的世界,而我们青年教师到基层,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到田间地头、写进农户家中,看看他们的困难是什么,我们的研究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吴浩鼓励青年学子走出舒适圈:“‘苦’里藏着真问题——农民需要什么技术,产业卡在哪里,不到现场根本不知道。边疆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希望大家带着知识和热情,哪怕只做一件小事,比如帮农户改良一个品种、给孩子上一堂课,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在‘自找苦吃’中,你会找到比论文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作为农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吴浩以教育播撒希望的种子,把论文写进田间地头。踏遍阡陌,深耕乡土;躬身力行,初心如炬,将奉献给祖国边疆事业,书写农大人的时代答卷!

记者:学生记者 曹若溪 吴佳仪

编辑:马文哲

责编:姜萍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