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从小到大,我遇到很多好老师,他们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在课堂下平易近人。与韩老师在一次学校举办的合唱比赛中相识,在专业课堂上相熟,如今认识了六年,她看着我从懂懂,到如今的理智、沉稳、坚强,回想这几年时光,我觉得十分感慨,正是在韩宇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在韩老师“水文化的浸润下,我的学长学姐、师兄师姐们不断成长为具备“匠识,匠才、匠心”的新时代“水利匠”,在与水“打交道”的各个领域续写与水的故事。
“怎样让我的课'动’起来呢?”
韩宇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乐意在课程上花心思的老师之一为了“讲好一堂课”,韩老师经常琢磨着怎么样让课堂热起来让我们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作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课堂,水利水电相关的课程内容多为“大国重器”,“三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虽在教科书、视频中出场率高,但这些保障国家水安全、联系国家水网的水利工程在课堂上难以切实增加我们对于这些工程的实际感,且“水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何让学生们与课堂深入融合,韩老师想到了做了多套有形又有趣的教具。在前期调研完我们学生的兴趣后,韩老师挖掘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包含了水力模型试验知识的小道具,为了让水的运动可视化韩老师准备了色素及图像识别;为了让溢洪道搬进课堂,韩老师制作了缩小版的溢洪道让我们在课堂里也能直观感受到挑流泄洪。在协助韩老师进行教具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彻底激活,正如水一般润物细无声,课程也注入了汩活力。
“和学生们一同成长是最幸福的事情”
自入职中国农业大学后,作为青年教师很容易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于是便有一些同学陆续希望参与一些专业竞赛,提前感受科研的魅力。韩老师也期盼她的课程能够为培养具有匠才、匠识和匠心的新时代领军型“水利匠”而助力,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充分实践以“CAR"为核心、以“3+3”立体化落地赋能平台为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多维度发展。在双向奔赴下,韩宇老师先后带领学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部级和校级学科创新设计竞赛奖励。在这些全程陪伴学生准备竟赛的过程中,韩宇老师陪着学生熬了无数个夜晚,她在课堂上总说,“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是既享受着备赛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创能力真值!“
各级渠网作为灌区的毛细血管,需要保证所有的田块都能“喝饱”水,其科学量水问题便是灌区作出各类输配水决策的“智囊团”。为了更好地培育课题组内的研究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韩宇老师与研究生们一同去往了新疆、黑龙江、江苏、甘肃、河北等多个省份,哪里有量水的问题需要解决便前往哪里,将自主研发的“智慧量水装备”安置于多个灌区,让量水设备作为灌区的“晴雨表”协助灌区进行科学管理,真正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所在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服务石羊河的精神也铭刻在石羊河的印记里。
“我们的班集体是最棒的!”
2015年,韩宇老师开始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那几年时间里,韩宇老师的身份又多了一层--学生的“守护者”,任务又多了一份--跟党走,育新人。在“学工导航”的引领下,作为水电161班的班主任,韩宇老师曾带领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赴全国各地开展调研,聚焦水利、生态等专业相关领域,从知识、能力及价值观三个层面全面了解学生,靶向学生“学”的痛点问题。班内15人在校级、院级、班级等各级组织中担任学生骨干。四年内水电161班多次获得省(市)部、校级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称号。在不同的场合韩老师总会把“我们的班集体是最棒的”挂在嘴边,水电161班的同学毕业后,大家还经常在班群里分享趣事、见闻。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