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金海湖畔,嘉宾云集,观点争鸣。11月2日至4日,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和青年人才,聚焦“粮食安全与未来农业”,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智慧农业、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农食系统转型等话题,用一个个火花四溅的先锋观点、一组组翔实的权威数据、一项项引领变革的前沿技术创造了“平谷热度”,通过新华社、抖音、新浪微博等各大媒体平台关注大会盛况的人突破7000万人次。
3天,1场开幕式和主论坛,4场专题论坛,5场主题论坛, 9场平行论坛,12场圆桌会议,25次分组讨论,30余个项目路演,还有一场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4项重大发布,与5所国际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平谷共识》……
“这三天非常精彩,大家在交流碰撞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火花”,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 奎因对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盛赞,他说,中国有着活跃的农业研究文化,在中国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非常必要。这是每年都需要举办的盛会,必将成为与“世界粮食论坛”“非洲绿色革命论坛”齐名的全球三大农业盛会之一!
“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在此举办这样一场多元交叉的对话交流论坛”,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说,2022年,在全世界80亿人口中,有约50%其实是营养不良的;其中有20亿人经历的是严重营养不良;有25亿人的食品质量不合格。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很严峻,这需要世界各地的学者坐下来一起来探讨解决途径,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赞誉和掌声的背后,是中国农业大学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科技自主创新,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报国志、强国心。
这次大会,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强国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大全球倡议”,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总书记对种业振兴念兹在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国际合作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指示与殷殷嘱托,坚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学校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攻克农业科技关键核心技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坚持“超前布局、聚焦原创、交叉融合、全链协同”思路,持续加强原始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开放融合、共享共荣,主动参与农业全球治理。学校聚焦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创新引领性成果,实现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和育种技术新突破,为应对挑战贡献了中国解决方案。布局了覆盖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粮食主产区以及绝大部分省市的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前,世界上有两大农业盛会。一个是非洲绿色革命论坛(Africa Green Revolution Forum, AGRF),由非洲开发银行(AfDB)、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BMGF)、非洲绿色革命联盟(AGRA)等22家机构联合打造,每年9月份在非洲举办,汇聚了非洲农业领域的政商学界领袖。另一个是世界粮食论坛(World Food Forum,WFF),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办,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行业背景的老中青三代与会代表集思广益,助力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每年10月在意大利罗马举办。
中国农大能不能也搞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中国农大最强音?这成为校长孙其信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孙其信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挑战、实现全球农业转型的重中之重,世界涉农大学在推进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对全球农业发展的重大变化,涉农大学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机遇,需要新理念和新举措。要持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创新“策源地”;要继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蓄水池”;要继续以成果转化为导向,为农业科技创新筑牢转化“加速器”;要继续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为农业科技创新构建交流“连心桥”。愿世界涉农大学携手共进,为全球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贡献更多力量。
2021年初,在一次出差的途中,著名管理专家、中国农大MBA中心主任、经管学院教授付文阁向孙其信提出了举办世界级农业科技领域的大会的想法,这个想法与孙其信校长不谋而合!
长期以来,学校承办的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不少,但都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的研讨,比较单一,影响力也不够。
孙其信指示,这个大会不能是一个纯学术的会议,要把它打造成一个世界农业领域产学研互动融合、沟通、合作的平台。
说干就干!回京后,付文阁就开始着手准备大会的架构、议程、主题,各类论坛议题等。孙其信要求,这个大会要办成世界性的,要能影响世界,更要面向未来。
为把这次会议办成一次高规格的国际性大会,付文阁邀请我校经管学院文科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一起担纲大会。
樊胜根是世界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董事、世界经济论坛食品安全全球议程理事会主席,曾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樊胜根看来,目前全球农食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困扰,直接影响着水、土壤等资源,从而对人类是否能够生产足够的健康食物构成挑战。同时,地缘政治变化也对全球农食系统带来冲击,新冠疫情、禽流感、肺炎等健康方面风险也与农业生产系统和食品供应密切相关,而其中一个风险突发就可能导致全球食物系统崩溃,影响巨大。中国农业大学在全球农食系统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为全球农食系统提供研究方案和政策分析,为世界各国提供转型方案。同时,学校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全球农食系统转型离不开科研人员、企业家和青年人等多方人才。一所大学要在国际上获得影响力,必须要有广泛的国际交流,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举办国际大会就起到了宣传和扩大影响的作用。
大会要办好,顶层设计是关键。樊胜根、张福锁、李小云、付文阁、肯尼斯·奎因等中外专家们一次次线上研讨、线下沟通,商议大会架构、主题等各项细节。付文阁提出“三个一百”,即在全球邀请100位科学家、100位知名企业家、100位大学校长参会,奎因认为,青年在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再邀请100位青年学者参会。
一次次的研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次次的交流勾勒出了大会的轮廓。
学校领导对大会的初步设想给予高度肯定。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党委常委会审定,最终把大会确定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会议主题为“粮食安全与未来农业”,以“1+4”为主体框架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同时穿插进行多场平行论坛、专题论坛、圆桌论坛等。
大会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斯·奎因担任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樊胜根、非洲绿色革命联盟总裁Agnes Kalibata、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校长Arthur Mol,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担任大会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中有2020年世界粮食奖得主、国际土壤学联合会主席拉坦·拉尔(Rattan Lal),2021年世界粮食奖得主、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营养、健康和粮食安全影响区平台主任莎昆塔拉·哈拉克辛·蒂尔斯泰德(Shakuntala Haraksingh Thilsted)等多个国际组织领导,还有众多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企业家。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全球粮食供给、促进营养摄入最重要的支撑之一。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就是以“创新农业共享未来”为主题聚焦当下全球农业关键议题。孙其信指出,“真正了解世界发展的现状就会发现,食物系统转变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完全解决,任何一项创新技术,如果它是好的,在帮助一个国家的同时,也将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共同的进步,世界也将从这种创新中受益。”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目前在多个领域中处在世界前列,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的农业发展如此迅速,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全球科技创新,使农业食物系统更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孙其信表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的举办,是一次重要契机,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强国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大全球倡议”,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这次大会,是学校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树立起农业领域标杆,助推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把平谷、北京、中国推向世界。同时,也为进未来学校与北京市、平谷区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农大建校118年来,始终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融入北京。长期以来,学校不断增强主动服务北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北京的能力和水平,为北京市农业发展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人才培养,探索新型实践育人的模式,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近年来,学校聚焦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围绕平谷区乡村振兴工作探索新型创新创业形态这三件事情,助力北京市把农业中关村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创新高地。
学校与北京市的深度合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伟在来校调研时对学校长期以来支持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多年来,中国农大作为农业高校的龙头,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大力支持北京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十分突出,做出了重大贡献。希望双方持续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加强战略规划对接,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
2021年7月,孙其信校长陪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平谷农业中关村时,提出筹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蔡奇同志给予高度肯定:“这是好事、是大事,好事要办好!”
2022年3月,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纳入北京市委《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会议决定重点督办事项。但因为疫情原因,原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举行的大会,推迟到了2023年。
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举办前,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签署的《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及教育部与北京市签署的《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中,均将支持办好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纳入协议内容。《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6年)》部署了举办农业科技合作国际交流活动,打造国际知名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重大任务。
今年7月,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市长殷勇正式批示北京市人民政府作为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主办单位;确定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作为承办单位。
11月3日的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致辞并亲自宣布大会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市委副书记刘伟等市领导悉数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前,尹力会见了来京出席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的外方嘉宾。
尹力在致辞中说,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将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丰富世界粮仓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将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中关村,与各方加强联合攻关,不断形成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在“种业之都”建设进程中,与各方加强种业市场需求对接,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更好释放农业科技潜能。发挥北京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资源优势,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优良农业创新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国内外知名涉农科技企业在京布局发展,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搭建追逐梦想的舞台。
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指出,近年来,平谷区不断深化与世界级农业高校合作,学习借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经验做法,创办京瓦中心,形成了“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三角合作机制,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发展“平谷样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高地;推进“博士农场”建设,努力打造优秀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的“雨林生态”。希望通过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平谷能与在座的世界级知名院校深度合作,共同走出一条互学互鉴、共创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从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到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从落户平谷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到农业中关村建设,从京粉系列蛋鸡到我国自主培育的种鸡“争气鸡”、再到构建全球第一个北京鸭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市的合作正如日中天。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为创新港建设和农业中关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这次大会,极大提升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国际农业教育科技领域的地位,进一步锻炼和坚定了学校办大事的能力和自信。
这是一场在国内罕见的高规格农业领域盛会。来自北京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的主要负责人现场参会并发表致辞,对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肯定,寄予厚望。
3天时间,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127位科学家、600余家企业代表、65所高校负责人汇聚在此。其中有245位嘉宾发表演讲、3193人次现场参会,直播观看量突破7000万人次。
每一个来会场的人,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尽可能地和他人交流,以寻求一个答案。语言、信仰、文化的差异,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在气候变化、资源环境退化、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稳定因素多发的当下,人们只想寻求一个能够保障全球农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全文981字的《平谷共识》由此诞生。“合作”和“创新”,是这篇共识里的高频词汇。这体现了人们在寻求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共识中的努力,也寄托了学者、官员、企业家以及青年们的愿景。
樊胜根主持了本次大会上多场论坛。他说:“在本次大会达成的成果共识中,我有一点体会最深,那就是: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下,国际合作对解决农食系统面临的挑战尤其重要。”
2021年世界粮食奖得主、水产养殖学家莎昆塔拉·哈拉克辛·蒂尔斯泰德认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应该是向海洋湖泊河流要食物,人类在推动食物体系转型中,必须把水产品纳入考量因素,不论是国家、科研机构还是中大型企业、个体户,都应该重视对水产品产业的投资;此外,国家应该科普食物知识,弥补性别、地域之间的知识鸿沟,让社会公众知道如何从水生态中获取营养健康的食物。他指出,这次大会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中国农大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副校长表示,本次大会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了思路。“新型农业人才,一定是知识视野广阔的人才。”应对农业与粮食系统的危机,需要更多跨学科的人才、观念和技术,这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同时还要打破行业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实现产学研的融合,以科技创新的力量,真正促进全球农业与食物系统韧性的建设。
“让技术创新造福于社会,仅依靠科学家是不够的,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家的合力。所以,在这次大会,搭建了供企业家和创业者们合作交流的平台。”肯尼思·奎恩说。
这次大会驱动新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指出,农业强国是2050年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他认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科技创新重要途径就是产教融合,正是和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大北农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一的农业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为推动我国养殖业的良性发展,政产学研需要协同起来,推动数字科技服务于粮食安全。尤其是最近这两年,数字新技术发展很快,这需要我们主动拥抱变化,让新技术驱动行业发展。
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秦英林认为,科技创新,让行业发展越来越可持续。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探索行业环保治理新方案,引领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树立行业环保新标。
本次大会除了关于气候变化、智慧农业、农食系统转型等主题的论坛以外,还同期举办了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搭建了经济合作的平台。“科技发展与制度保障是防止饥饿工作的两翼。”越南农业部前部长、国际水稻研究所董事长高德发表示,近些年,越南从一个粮食进口国发展成最大的水稻出口国之一,一方面是借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另一方面则是靠本国农业体制改革。
孙其信认为,对农业高校来说,创新知识、开发技术、转化成果、培养人才、加强国际交流,是使命也是责任,“我们坚信,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未来,我们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同时,作为大学,还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尤其是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年轻人,他们在未来也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危机。”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全球农业系统正处在重要的关头,土地退化、气候剧变、数亿人面临饥饿的威胁,更多人被营养不良困扰。我们要应对这些危机,必须要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知识结构,以及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孙其信说。
大会的成功举办,也进一步锻炼和坚定了学校办大事的能力和自信。多位校领导带领学校多部门参与大会筹备和会务工作,驻会工作人员113人,志愿者244人。
受疫情影响,会议的时间一变再变,樊胜根教授与国际组织嘉宾一次次沟通、协调,因为时差,很多沟通是在深夜进行。“我在国际组织工作了30年,一直从事农业领域研究和减贫事业,积累了很多资源和经验,回到农大工作,就是想要把这些资源和经验充分的使用好,为提升中国农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做点贡献”,他说,这也是一名学者应尽会责任。
付文阁担任大会咨询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大会的统筹和各方协调,以及会务的安排等。他说,把我们中国农大好的做法通过国际大会传播出去,讲好农大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把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技术引进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这是每一位中国农大人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要为了保证大会的顺利进行,党政办公室、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发展规划处、本科生院、新闻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等多部门派出精兵强将全程进驻会场,服务各项事务工作。
美丽金海湖,金秋传佳讯。平静的湖面在《平谷共识》的发布声中泛起朵朵涟漪,随着声波向外四散开去,越来越大,越来越远……
正如党委书记钟登华在开幕式上说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农业走向何方,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全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攻坚阶段,也正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贡献中国力量的关键阶段。和许多大学一样,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守自己的传统和价值。中国农业大学愿同各界朋友一起,勇担使命,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未来农业发展,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会虽已闭幕,但是探讨世界农业未来的脚步不会停止,中国农大将继续谱写“创新农业 共享未来”之歌。
记者:欧阳永志
编辑:李杨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