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学校召开2025届选调生代表座谈会。学校党委书记钟登华在会上寄语选调生:时刻牢记强农有我,努力锤炼过硬本领,自觉弘扬优良作风,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断擦亮中国农大选调生这张靓丽名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肖琦、辽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霍庆生、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指导服务处、北京市委组织部相关同志参会。党委副书记杨志主持座谈会。
钟登华代表学校向教育部及各地组织部门长期以来对学校选调生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向坚定奔赴基层一线、投身国家建设的毕业生表示祝贺。围绕“如何加快构建选调生工作新格局”,钟登华指出,回顾双甲子办学历程,学校一直鼓励毕业生入主流、下基层、立大志、成大业,形成了扎根基层、强农报国的光荣传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选调生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当前,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字号”农大,努力培养输送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年轻干部,要提高“四个力”:一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思政引领力。必须把思政引领力放在首位,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好大思政课,锻造更多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骨干力量。二是提高选调生工作的协同力。强化校内协同,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平台,完善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深化校地协同,实现选调生需求与培养输送相适配。三是提高选调生工作的保障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把选调生工作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压实校院两级责任链条,建立选调生需求、培养、输送、跟踪全周期管理体系。四是提高选调生发展的支撑力。建立符合选调生实际需求的发展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依托产业研究院、教授工作站、教学科研基地等为选调生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在选调生即将奔赴基层之际,钟登华围绕“如何尽快适应选调生的新角色”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时刻牢记“强农有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殷切嘱托,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理想抱负同党的伟大事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争做先锋,建功立业。二是努力锤炼过硬本领。工作后第一课就是基层锻炼,要尽快转变角色,珍惜基层锻炼机会,主动向群众、同事请教,靠实干担当打开局面,学会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沉下身子去找问题,努力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三是自觉弘扬优良作风。大家到基层后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干部,要弘扬母校“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杆,保持艰苦奋斗,勇于“自找苦吃”,以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中行稳致远。
肖琦对学校选调生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此次座谈会既是选调生出征前的壮行,也是离校前的最后一堂就业思政课。希望同学们要胸怀远大理想,永葆许国报国的初心使命;要锤炼过硬本领,增强解民生之多艰的底气;要保持清醒头脑,以俭修身筑牢思想防线。希望中国农大继续把就业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将职业生涯教育和观念引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用心用情支持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成长成才,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霍庆生介绍了辽宁省省情以及选调生工作相关政策。他表示,辽宁与中国农大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当前,辽宁正大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焕然一新,为青年学子施展抱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全力支持农大学子在辽创新发展、成长成才。
钟登华代表学校向2025届选调生代表赠送礼物——《习近平在福州》《先锋——中国农业大学选调生奋斗篇章》
座谈会上,云南省选调生李欣龙、辽宁省选调生洪佳瑞代表往届选调生发言。他们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并讲述了自身的工作经历。他们谈到,在基层工作最深的体会是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他们鼓励师弟师妹:基层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要在向下扎根中读懂“国之大者”,在服务群众中锤炼“青年担当”,在守正创新中谱就振兴新篇;要别怕“不务正业”,拥抱“跨界融合”,把“为什么”的科研精神,用在解决基层的“怎么办”上,在“不舒服”里找成长,将“国之大者”连着“锅碗瓢盆”,厚植为民情怀,成为老百姓最亲近、最信赖的好干部。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蒋沅均代表2025届选调生发言。她表示,在未来的基层工作中,将以“向下扎根”的坚守和“向阳生长”的锐气,把在农大锤炼的政治能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使命担当,为西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2025届选调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记者:马文哲
摄影:欧阳永志
编辑:李杨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