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两会 | 韩鲁佳委员:加快推进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装备发展,我国一批新研制的高端产品具备了国产化替代条件,但是“国货国用”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仍存在突出短板。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建议,加快推进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

韩鲁佳202401.jpg

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据韩鲁佳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成效显著,业已形成与农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大中小机型和高中低端兼具的农机装备产品体系,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自主配套和应用普及,一批新研制的高端产品具备了国产化替代条件,全面支撑了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以上,满足了国内约90%的市场需求。

但是,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上仍存在短板。韩鲁佳通过调研将之归纳为两个方面问题:“从供给侧看,整机自主化、商业化程度不够,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加之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国货’供给能力不足。从需求侧看,用户对深耕市场多年的国外品牌高端农机产品依赖较强,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风险免责容错机制尚未建立,熟练操作高端农机的‘操盘手’十分短缺,推广及应用高端农机装备的管理服务效能不足,‘国货’自主应用生态尚未形成。”

为此,韩鲁佳对加快推进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常态化部际协同、央地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高端农机“国货国用”前瞻性战略谋划。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标志性高端农机产品为抓手,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高端农机“国货国用”整体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同质化无序竞争,加快形成高端农机装备新质生产力。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广泛联系研发、制造、流通、推广应用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人才的纽带作用,护航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精准落地。

二是实施高端农机装备重大攻关工程,保障高端农机装备“国货”有效供给。聚焦大马力智能拖拉机等需求量大、应用面广的高端农机装备,汇聚政产学研用资源、集成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摒弃传统研发模式,跳出固有“圈子”,以更广域的视野和胸怀组建供需有效对接、传统学科与芯片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协同的跨学科、跨界攻关创新联合体,精准部署实施一批高端农机装备重大攻关工程项目。强化项目贯通研发与应用全链条科学设计与一体化实施工程论证。探索实施头部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试验鉴定应用推广单位合力推进、中试能力和应用验证平台同步构筑的举国创新机制,边研发、边试制、边测试、边改进、边熟化,加快推进高端“国货”原创性技术研发、标准专利构筑、产品迭代升级与产业化。

三是营造良好应用生态,促进“国货”批量应用。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动态更新“国货国用”推广清单,压实国有重点用户单位优先采购国产高端农机装备的主体责任。同时,健全容错机制,充分调动与保护应用自主产品积极性,促进“国货”产品“能用尽用”。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的引导作用,推进“优机优补”等政策落地实施,探索实施高端农机作业补贴、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新型补贴方式。持续推进全国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加大高端农机装备实操实训、作业演练等培训力度,提升机手职业素养和规范化作业水平,培养一批高端农机作业应用能手。深化科技与服务融合,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档升级,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采用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作业服务。探索高端农机装备“国货”采购税收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政策性银行采取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补贴用户购机,增大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对高端农机装备“国货”的保险担保力度。

记者:刘铮

供图:受访者

编辑:李杨

责编:范晨辉

835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