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动科 | 师资队伍篇: 历经风雨 铸就辉煌

1688975394204009322.png

编者按 1923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成立,畜牧学科新篇章自此开启。赓畜百年,牧育桃李。百年来,畜牧学系历经传承与发展、坚守与创新,不断前行,孕育出新时代的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2023年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100周年院庆,在一代代动科人的努力下,如今的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建设、红色党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此百年院庆之际,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将陆续推出院史系列专题,回顾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发展历史,弘扬和传承动科精神,激励新一代动科人用专业与情怀、热忱与奉献,赓续学科发展,谱写百年传奇。

第三期推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百年动科师资队伍篇:历经风雨,铸就辉煌。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畜牧学科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内畜牧学科发展最具影响力和创新力的高等院校之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变化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力量,是学院创新和传承的源泉和基石。在这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畜牧学科的师资队伍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过程,不断壮大和优化,已经逐渐成为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具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为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23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正式设立畜牧学系,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期间社会动荡,学校及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随政局变迁不断演变,畜牧学相关师资情况已无从考察。

1A.jpg

动荡时期学校师生参加游行声讨

三校合并 师资汇聚

1949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学校下设十一个系,其中畜牧学系由三校的畜牧系(组)合组而成。合并前夕,北京大学畜牧学系有6名教师。其中,吴仲贤教授是我国著名动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科奠基人,当时担任畜牧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农学院在1949年初共有教师13人(9名教授、4名副教授),其中农艺系畜牧组教师仅1人(根据《北京农业大学校史》书中确定13名教师名单,经网上查找教师研究方向或专业,以此推断仅许振英教授的研究方向与畜牧相关)。华北大学农学院原设有畜牧兽医系,1949年7月改为畜牧系和兽医系。合并前夕,其畜牧系有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讲员数量未知,系主任为李静涵教授。

合并初期(1950年10月),畜牧学系共有教职员16人,其中教授4人(吴仲贤、汤逸人、李静涵、朱先煌),副教授2人(张仲葛、贾慎修),讲师2人,讲员1人(杨胜),助教7人(吴汝焯、安民、蒋英、黄惟一、张申如、孙文荣、赵希斌)。其中,吴仲贤教授担任系主任,专门研究家畜育种学,后又致力于家畜饲养学的研究;李静涵教授专门研究乳牛学,当时担任管理学科和乳牛学的教授;汤逸人教授则专门研究绵羊育种。

1965年时,畜牧系教师总计5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12人,助教29人。文革期间,教师队伍遭受极其严重摧残,人数大为减少,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文革结束后,1978年恢复北京农业大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时,畜牧系教师总计5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33人。1989年,畜牧系设有畜牧、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3个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1人,讲师43人,助教28人。

2.jpg

三校合并时期畜牧系老先生
左边从上到下为:吴仲贤、贾慎修、汤逸人、蒋英(右一)
右边从上到下为:许振英(左三)、安民(中)、张仲葛、杨胜

1950年,畜牧学系教师全为男性, 4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比81.2%;1965年,女性专任教师占比20%,4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比74%;1988年,占比分别为15.7%和37.3%。期间,畜牧学系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在18%-40%之间浮动,当时的师资队伍以讲师、助教为主。

蓬勃发展 生生不息

3.png

1993年至今学院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数
(数据来源:动科专业招生简章及学院年鉴)

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成立;1995年,学校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同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此时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有教授、副教授3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之后,学院师资数量稳步增加和优化。2017年,畜牧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当年专任教师已达113人,含教授及研究员47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6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自“十三五”以来,学院始终围绕畜牧学“双一流”学科发展定位,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实施学校“315工程”及“2115计划”,把人才引进培育作为学院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推动人才队伍质量倍增、效能倍增。2023年,畜牧学科历经百年发展,师资队伍已经成为拥有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教师和科学家的现代化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学院专任教师总计111人,含教授及研究员54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53人;其中,女性教师占比30.6%,4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比34.2%,高级职称教师占比96.4%;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重要人才项目入选3人,青年项目入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6人,青年项目入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4人、岗位科学家19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

4.png

学院现有两院院士

赓续传承 强农兴农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始终秉承着敬业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立足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为我国畜牧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百年征程的新起点,新时代的师资队伍将继续践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精神,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己任,以畜牧学科发展为目标,砥砺强农之志,勇担兴农之任,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和一流畜牧学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供稿:动科学院 张地方

供图:动科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2456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