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当前,我国正处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这一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纲领性文件,在农业农村领域将发挥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规划将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注入强大动力。
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教育、科技、人才是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要素,中国农大师生凝心聚力、挺膺担当,热切关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发布,大家表示将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坚定不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园艺学院教授田永强表示,作为园艺学院蔬菜学系教师,研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后深感使命重大、机遇空前。规划将“种业振兴”“设施农业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列为重点任务,与蔬菜学科发展高度契合——我们需在蔬菜种源“卡脖子”技术、智慧生产体系、种植全程减碳等领域加快攻关,推动“实验室品种”走向“田间生产力”。同时,规划强调“大食物观”和多元化供给,要求我们拓展功能蔬菜、设施立体栽培等新方向,并依托学科交叉培养懂技术、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系系主任孙从佼表示,本人和团队师生第一时间研读文件,深感责任重大。文件立足国家战略全局,明确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为涉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种质资源利用与开发是农业强国的“芯片”,在教学中应将强化种业自主创新的要求融入课程,培养“懂技术、接地气”的育种后备军。瞄准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的目标,创新生物育种技术,建立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让实验室的“基因数据”变成农民手里的“致富密码”,扛起农业强国建设者的使命。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文武表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规划明确要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为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科研上,我们要深耕技术、勇攀高峰,为农业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农业技术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关注农业、热爱农村、服务农民,为农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理学院应用力学系主任、副教授陈雪冬表示,学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后,深感鼓舞和振奋,文件提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作为力学学科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深切认识到力学学科需要融入我国强农富农的战略大局之中。力学作为工程科学基石,恰能为农业基础设施智能化、精准化提供底层支撑。例如,在播种育种机械中充分发挥力学学科优势,发展原位力学表征手段与方法,为育种机械精细化智能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土壤动力学研究能助力耕地质量监测,科学防治黑土地“变薄变瘦”;流体力学与先进材料交叉创新,可研发节水灌溉管道微损传输技术;力学与作物学、生物学交叉融合,可为作物生长,养份输运等过程提供力学机理机制分析。作为高校教师,我将以“大农业观”引领教学科研,在力学类课程中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装备等案例,推动力学知识与农业场景深度耦合,把论文写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实践中,以“小切口”践行“国之大者”,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基础学科的战略支撑力。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体现出“三农”问题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大地位。作为中国农大的一名教师,过去几年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以咨政和育人为两大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服务。未来,我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在田间地头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养更多精专业、知“三农”、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以学科创新力赋能农业强国新征程。
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强化道德教化和激励约束,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身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之中,应带头并鼓励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以所学知识为乡村注入活力,传承农耕文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以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知识普及等多种形式开展特色活动,让村民在文化滋养中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明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是一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决策部署的十年规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农业强国为基础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规划立足新时代“三农”工作历史性成就,着眼2027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关键节点,提出农业强国建设的分阶段目标,是指导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纲领性规划。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鑫教授表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认真学习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后,我倍感振奋。规划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与路径,为农业科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与“国字号农大”,学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使命与责任。未来,我将与同事们一道,紧密围绕国家战略,贯彻落实规划要求,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社会服务处处长杜金昆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发布,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锚定了战略坐标,擘画了发展蓝图。我们将紧扣规划提出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特色,坚持创新驱动、厚植动能,进一步向部门赋能、向学院赋能、向教师赋能,探索构建国内合作与社会服务的“大合作-大服务”格局,瞄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和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区域合作布局,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贡献更多农大力量。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挂职)、生物学院教授杨光辉表示,深入学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后我深受鼓舞,《规划》锚定2035年建成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既擘画了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全链升级的战略蓝图,更赋予了科教工作者沉甸甸的时代使命,为我的工作、科研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聚焦三大发力点:一是以“藏粮于技”为导向,带领团队攻坚种源“卡脖子”问题的中基础科学瓶颈,以助力品种选育,例如作物抗逆、抗病、抗虫、高产优产的基础,畜禽高效生产、疫病防控、遗传改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方向的突破;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智力资源与国家和社会涉农需求有机结合,培养“知科学、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三是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借助科技小院的平台,在实践中厚植“强农有我”的家国情怀。做好新时代"三农"答卷人,以躬身践行的姿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贡献智慧力量。
农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叶桐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为农科学子锚定了时代使命,激励我们以专业报国之志投身农业强国建设。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我们当勇担乡村振兴攻关者,聚焦于农业中的“卡脖子”技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争当绿色转型践行者,围绕相关农业课题,构建可持续生产体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化身乡村振兴服务者,深入“科技小院”、示范基地,推广实用技术,助力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更要成为政策落地建言者,依托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政策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农科学子当以知农爱农的赤忱、强农兴农的担当,在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中勇当先锋,为绘就农业强国蓝图注入青春动能。
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强基计划学生张铎骞表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育种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我心潮澎湃。我激动,我投身的领域正承载着人民无尽的期待;我感动,我学习的意义再一次被深深地肯定。我正在小麦育种实验室里进行科研轮训,一次次实验的失败让我懂得牢牢端稳饭碗的不容易。《规划》中提到“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等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以育种人的眼睛看,良种是粮食安全的芯片。培育良种,以应万变。不畏国际风云变化,不惧气候如何变迁,高抗高产,节水增效,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就是我们育种人最深的“执念”。一份力,一粒种,未来我将紧握技术接力棒,为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素材提供:各部门、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