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日系列活动 | 土地学院举办摄影展 向师生展示吉林四平摄影家镜头下的“梨树模式”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10月13日下午,学校在东校区图书馆二层展厅举行“保护黑土地 筑牢大粮仓 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邹志强摄影作品展”开展仪式。本次摄影展从吉林省四平市原摄影家协会主席邹志强老师8年间拍摄的上万张照片中精选出百余幅作品进行展出,让广大师生、校友了解学校投身黑土地保护、捍卫粮食安全的历史;感受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聆听农耕文明的时代强音。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勇、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郑春生、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金广山、吉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平市原摄影家协会主席邹志强、四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祝伟、学校新闻中心主任武慧媛、校友会副主任吴金环、土地学院院长李保国、土地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曹兆红等出席本次活动。开展仪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党委书记刘尚民主持。

图片4.jpeg

刘尚民介绍了黑土地保护的现状、本次摄影展的策展过程及意义。东北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我国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黑土大地不断受到伤害,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以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于2007年在吉林梨树开启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研究、示范、推广的漫漫征程,创造出享誉中国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梨树模式”。

自2015年开始,四平市原摄影家协会主席邹志强用8年时间,上万张照片,见证和记录了“梨树模式”的创建过程。本次摄影展精选了邹志强老师的百余幅作品,在中国农业大学118年校庆之际展出,旨在让广大师生、校友了解学校投身黑土地保护、捍卫粮食安全的历史;感受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聆听农耕文明的时代强音。

图片5.png

邹志强对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在中国农业大学进行展览表示感谢。他说,自己有幸记录下在黑土地上为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奋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他们的执着精神每每令人感动。他表示,自己会继续致力于拍摄黑土地保护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课题,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郑春生对邹志强的摄影情怀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中国农业大学及李保国教授团队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正是因为邹志强老师独具慧眼,发现了开展黑土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并坚持长期记录其历程、定格感人瞬间,才有了今天这一对“梨树模式”创建过程的立体艺术呈现。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通过影像可以焕发人们对土地保护的热情,共同保护好家园,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王勇代表学校对此次摄影展顺利开展表示祝贺,并对摄影师邹志强及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感谢。王勇指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建设乡村振兴,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进程中,中国农业大学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在校庆118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内心充满力量,要持续做好保护黑土地、保护“大熊猫”的工作。同时寄语学子们不仅要关心当下,更要关心未来,为国家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王勇宣布“保护黑土地 筑牢大粮仓 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邹志强摄影作品展”正式开展。

开展仪式结束后,李保国、邹志强老师现场为嘉宾及师生介绍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从《黑土大地受伤害》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黑土大地涌春潮》到《农民合作社走在阳光路上》,从《黑土地上火红的希望》到《黑土大地的诗和远方》,六大模块见证了“梨树模式”的成长历程,在场的每个人都为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感到钦佩,为农民的辛苦付出而动容,为受伤害的黑土地得到逐步改善感到震撼。

图片6.jpeg

“梨树模式”实现了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改善了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黑土地,筑牢大粮仓,我们应将土地保护理念根植于心,在新时代将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于人民。

本次摄影展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吉林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承办,土地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展仪式。

影展将持续到年底,诚挚欢迎全校师生参观、指导。

供稿: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供图: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1328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