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于2007年建立了有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自此农业保险业务快速增长。2007年至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至1429.76亿元;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至4.98万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至1.64亿户次;保险内容从单一的物化成本保险逐步延伸到更加全面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围绕解决农业风险问题“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体现。随着农业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保障农民利益、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愈加紧迫。为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和“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这即是对农业保险进一步深化的具体要求,更是农业保险工程持续深化的举措,有助于增强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保障。
任金政
陈建学
(一)加强产粮大县保障,守住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产粮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已手中。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此外,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做好资金筹集和分配,补偿资金重点向产量大县倾斜。这些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千万工程”所倡导的长期规划和系统推进的思路,强调通过稳步持续的努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和产粮大县之间的协作与共享,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然而,许多产粮大县的财政压力较大,难以承担过高的农业保险补贴负担。为此,中央提出了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的政策,减轻县级政府财政压力。早在2016年山西省财政取消了30个产粮大县开展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县级10%的配套比例要求,有效提升了产粮大县的财政支农力度,解决“有投保意愿、无配套资金”的难题,使保费补贴政策能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同时,还推动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全面推广。财政部数据显示,近3年产粮大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逐步覆盖产粮大县的过程中,三大主粮平均保障水平提升了48%,承保面积增加了约1.5亿亩,增产超过500亿斤。
(二)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特色产业保险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它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还能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特色产业作为富民产业的重要形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然而,特色产业面临的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更大,而特色农产品保险就成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保障工具。特色农产品保险不仅能为农民提供生产保障,有效缓解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农户收入的冲击,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够助推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的稳定可持续运行。
新形势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是实现双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也通过深耕“土特产”资源,逐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从五常大米、黄山毛峰,到山西黄花、茂名荔枝、赣南脐橙等,一系列地方特产的迅速崛起助力了乡村经济发展,2024年的乡村富民产业迅速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将突破18万亿元。在山东莱阳,地方政府围绕莱阳梨、大花生、白羽鸡等特色农产品,推动“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精准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2024年预计该模式将帮助10万农民实现人均增收近两万元。目前,尽管特色产业的产值已达到相当规模,但特色产业保险的保障程度仍然偏低,调研数据显示保障程度低于10%。因此,借鉴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通过长期规划、系统推进方式,持续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保险体系更加完善,确保农民增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收入保险与特色产业保险并行
农民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增长6.3%,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六成。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未来如何保障农民的持续增收,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经营性收入的提升空间则明显更大。然而,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和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挑战,传统农业经营收入已难以满足农民经营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因此,收入保险与特色产业保险的协同发展就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保障。
种植收入保险在保障水平上与完全成本保险相近,但其赔付机制更侧重于当粮食因市场价格偏低或产量不佳导致收入未达预期时,通过提供收入保障和赔偿来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这使得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中国的饭碗可以端得更牢。但随着我国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保险在保障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特色农业保险也需要从商业性和地方试点阶段逐步过渡到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保险新时期。2019年,财政部启动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2024年,中央财政已安排奖补资金68亿元,支持西藏藏鸡、宁夏枸杞、陕西苹果、广东荔枝、贵州茶叶、湖北小龙虾等逾500种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助力构建大食物观下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与我国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及其强烈的保障需求相比,目前特色农产品保险在保障覆盖和补贴力度上,仍远低于主粮作物保险,整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收入保险与特色农产品保险的结合,能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全面地保障“大食物观”风险需求,助力我国农食系统的全面升级。
(四)完善多层次保险体系,筑牢农业防灾减灾屏障
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正在向更全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向发展。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业涉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赔付约252.59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约6.61亿元,预计减少灾害损失约37.09亿元。2023年,河南遭受“烂场雨”后,多家保险公司投入3600多万元资金,和政府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联动做“一喷三防”,帮助农户抢排田间积水、进行抢收作业以及烘干运输等,大大降低了粮食损失。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在风险减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尚未形成从事后理赔到事前防灾防损、从单一赔付到全流程农业风险管理、从风险等量管理转向减量管理的多层次、全方位体系,农业保险在风险减量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进而,现代农业经营要素正在替代传统农业经营要素,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业态和主体不断涌现,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不断强化,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保险体系。
总之,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借鉴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业保险的全面覆盖和精准服务,提升农业风险管理的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根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以及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在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千万工程”的精神为指导,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完善多层次保险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确保农民增收、农业稳产、乡村繁荣的良性循环。
(作者任金政系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陈建学系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供稿:任金政、陈建学
供图:任金政、陈建学
编辑:刘铮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