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工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召开“人工智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研讨会。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农业大学监察专员单际国,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杜太生,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刘浏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农业工程学科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康绍忠教授主持。
康绍忠院士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背景,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凝心聚力促进农业工程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并听取学科方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建议做好十五五学科发展规划,持续提升党建引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能力和水平,继续保持引领发展。
刘浏副处长指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并以此催生新的交叉前沿学科,是学校推进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章节,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工程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助力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康绍忠院士在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主旨报告“智能科技与智慧农业创新体系的初步构想”中提出,智能科技已经成为工程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学科相结合,可能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基于上述背景,康绍忠院士从农业工程学科创新体系总体构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智能科技与智慧农业创新体系助力学科发展规划蓝图。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牛俊、副教授马浚诚,工学院副教授杜岳峰、王天一,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翟卫欣分别围绕就“人工智能+农业工程学科”科技创新发展主题作“数字孪生赋能农业水资源智慧管控”、“创新智能感知技术助力畜禽福利健康养殖”、“认知启发AI赋能智能农机装备”、“AI驱动的无人机(车) 多智能体协同草原巡检技术与装备”、“从实验室到田间:农业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工程落地”、“农机北斗大数据智能解码麦收全过程”专题报告。
学术报告结束后,学科方向负责人、相关学院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发言。大家指出,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获取高质量数据对于人工智能助力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在“人工智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应聚焦场景驱动下专用传感器、适用算法、大模型与小模型耦合等关键核心创新与成果落地应用;面向产业需求组织学科交叉创新,精准育引人才持续专题攻关和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立足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树立全球榜样。
单际国副书记高度肯定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成效,同时指出,学科建设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学科要持续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在人工智能时代,要用新技术赋能“老学科”“发新芽”;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面向国家战略和学校布局,以学科负责人康绍忠院士的主旨报告为蓝图、专题报告为实践路径,做好十五五发展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核心交叉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保持学科高质量引领发展。
康绍忠院士作会议总结,感谢学校多年来对于农业工程学科和相关学院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支持。他表示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大有可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发力;既要开展基础性、更微观的研究,又要面向全球变化开展更宏观系统地“五化”研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优化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未来学科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诸多挑战,继续发挥多学院共建、多学科交叉优势,交出新时期农业工程合格答卷,发出新时代中国农大特色声音。
工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党政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大类课程负责人、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骨干、管理人员等70余人参加会议。
供稿:工学院
供图:工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