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近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对促进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我校资环学院张福锁院士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
张福锁院士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1989年获德国Hohenheim大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植物营养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工作,长期扎根生产一线,以揭示养分高效利用的机理为突破口,创新养分管理技术,创建技术应用新模式,在生产中破解了既要增产又要环保的国际性难题,推动肥料产业发展和施肥技术创新与应用,支撑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和减肥增效等国家重大行动,推动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同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组织了中德、中荷、中英、中澳、中非等10多个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制定联合国2020年养分管理计划和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极大推动了我国植物营养学界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合作交流。
近二十年来,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及河北省地方政府等相关单位开展长期、密切、稳定的合作。率先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技术等相关研究实践和探索,创建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首创“科技小院”模式,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福锁院士通过持续合作研究,引进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建立并应用中国技术体系,创建了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磷、钾恒量监控技术,创新了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区域施肥技术,实现了从田块到区域的技术创新与简化,相关技术在河北省累计应用635万亩,增产粮食15.36万吨,增收2.876亿元;推动河北省化肥减施增效,先后提出“我国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等,并以农业农村部文件形式指导全国应用;推动河北省耕地质量提升,主持多个以河北为重点的国家科研项目,指导建立了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数据库和肥效试验数据库,协助河北省农科院资环所构建并完善了河北省中低产田小麦玉米农田养分管理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推动河北省农业转型和农业绿色发展,定量了区域化肥增产潜力与环境效应,突破高产高效技术瓶颈,在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建立了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创建了“大配方、小调整”的区域配肥技术,为全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范例。持续紧密的合作推动了河北省农业转型和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主要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009年以来,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扎根河北曲周农村,建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创建了“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技术服务模式,探索出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技小院模式。十几年来,科技小院从曲周走向全国,在31个省市(区)先后建立了1048个科技小院,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河北经验”。
张福锁院士及其团队为河北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中现共有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均成为本研究领域、方向的中坚力量,另有多名研究生在河北参与农业领域相关部门工作。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主题,带动河北相关科研人员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形成多学科融合与交叉创新研究体系,建立了高水平的创新队伍,有多项创新成果产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自然科学奖、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有力地带动了河北农业资源环境学科发展,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河北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供稿:资源与环境学院
供图: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