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交强农答卷 | 金可默:牢记嘱托 当好小院的“大管家”

编者按:2023年5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新闻中心跟踪报道科技小院师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动故事,通过他们讲述一年来的成长经历、体验和感悟,展现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谆谆教诲,扎根祖国大地,甘于“自找苦吃”,自觉融入农业强国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书写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华章。

DSC_9818.JPG

再次见到金可默,依然是在古生村的科技小院里。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简洁而不失优雅。即便是留着最简单的短发,也依然难以掩盖她身上出众的气质,给人一种更加阳光、自信的感觉。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让我们在学习科研、社会服务的路上更有动力”,金可默说,总书记提到的厚植爱农情怀,这种情怀要在学生跟农户长期接触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来。跟土地、跟村民产生感情,是广大学子们持续钻研的最大动力。

尺素寄语,纸短情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小院师生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一年来,古生村的小院青年们以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凭着“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慢慢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把论文写在乡间地头。在他们的努力下,2023年,全村439户人家,已经有100多家开起了民宿,绿色高值农业方向更是带来一千多万的经济收益,村子全面增收超600万元,尤为可贵的是,村子里氮磷减排成效显著,为洱海保护做出了大贡献。他们用优异的成绩向总书记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今年是金可默来古生村的第三个年头。和所有海归青年教师一样,金可默有着漂亮的履历,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成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丰富的科研经历和成果让她的职业规划多了很多选择,但她非常欣赏《普罗米修斯》里的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也想把自己在科研上的技术创新应用于实际,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求,让自己更加接地气,金可默说,在听完张福锁院士一场面对青年教师下科技小院号召的讲座后,她主动请缨来到了这里。

然而,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那样顺利。来到古生村后,她才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多大的压力。

“科技小院到底是个啥?”

“这群外来的老师、学生究竟靠不靠谱?”

“我种了一辈子的地,还需要你们一群娃来教?”

面对村民的质疑和不理解,金可默陷入了沉思。如何了解古生村的现状?怎么去打开农户的心扉?怎样开展好科技小院的工作?焦虑和压力像一座山一样压在金可默肩膀上。张福锁院士看到了金可默的焦虑,他把一本书送到了金可默的办公桌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金可默表示,“要感恩引路人,张福锁院士是我在科技小院工作的启蒙者,他总能看到我在每个阶段的瓶颈,帮助我成长。”在张院士、李晓林、江荣风等前辈们的引领下,她逐渐从科研的套子里钻了出来,认识到科技小院最重要的是管理工作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

金可默和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开始一点点梳理古生村的现状。调研、走访、吃闭门羹,再调研、再走访……

金可默带领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苍山洱海边、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一年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小院的工作逐渐走向成熟,也建立了规范的工作体系。如今,在村里,金可默俨然已经成了“名人”,谁家有事儿了,总是会第一时间找她,谁家要建新房了,也总会第一个告诉她。从刚来时的不被接受、不被理解,到现在成为村民们的知心朋友,被村民称为“新”古生村民,金可默她们这群外来的师生克服了“水土不服”,真正融进了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看到我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他很欣慰。这让我们都备受鼓舞,非常感动”,金可默说,这句话画面感很强,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这句话更像是一支强心剂,让自己更加坚定信念,不断突破自己,在服务乡村振兴一线“自找苦吃”,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中争做“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先锋。

作为小院的“大管家”,金可默既要负责院内工作的日常管理运营,也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她说,总书记的话语,让她越来越自信,责任感、使命感也更强了,越来越有信心当好这个“管家”。

目前,科技小院在人才培养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扎根农村一线,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厚植爱农情怀,培养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小院的布局也更加清晰,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平台,全力打造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模式,为云南、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金可默的推动下,古生村科技小院还成立了党支部、妇联。“党建引领是做好科技小院工作的保证”,她说。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金可默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主动从北京转到了大理湾桥镇党委,“我现在可是弯桥镇的党委委员,是地道的古生村村民了!”此言不差,金可默一年在古生村的时间超过300天,的确比很多古生村土著村民在村的时间还要长。

三月的古生村,油菜花开得正盛。金可默带着学生走在田埂上,田间的作物是“教材”,苍洱之间的旷野是“课堂”,乡村振兴是“课题”。“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在大丽路以西的村庄,不仅仅在古生村”,金可默说,跳出古生村在更多的村庄开展工作,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她坦言,现在的她非常有信心,自己也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责任扛在肩上,认认真真把小院的工作做好。

在乡土中国深处,金可默带着学生们,一点点勾勒着洱海流域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蓝图。

记者:欧阳永志

摄影:欧阳永志

编辑:马文哲

责编:武慧媛

分享